张万明
二十年前的一个初夏时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接父母到城里居住。每走到一个村庄,孩子就会问起这个村庄的名字。问多了,孩子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问我:“咱们老家的村庄为什么都叫‘什么什么寨’之类的名字呢?”于是,我就对她讲,“寨”字的本意是指防守用的栅栏,也指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新中国成立前,社会治安不好,土匪比较多,为了防止匪患,人们就在村子的四周垒起围墙。咱们这个地方雨水比较多,土墙经不住风吹雨淋。用石头或砖块垒墙,造价很高,村民们承受不起,于是,就在村子的四周挖出了壕沟,在村子的中间修一座门楼,并架着吊桥,以供人们进出之用。人们就把这样的村庄称之为“寨”,寨子里面住的人姓啥,就叫啥寨。如,咱们村子的人大都姓张,就称之为张寨。孩子们点了点头,接着又问:“在你的记忆里,张寨原先是个什么样子呢?”听到孩子问起这样的问题,儿时的村容村貌立刻浮现在眼前,脑海里顿时蹦出了这样的字眼:“绿树村边合,清水环村绕。”孩子们拍手称赞。接着,我就给他们讲起了我儿时村庄的样子。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治安好了,村中间的门楼和吊桥拆掉了,筑起了一条塘埂,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又在村的东西两头分别筑起了两条塘埂,环村的壕沟就变成了三口池塘。村民们相约规定,村前边的两口池塘分别用作洗菜、洗衣服,不准人畜下水,唯有村后的那口大塘可以游泳、洗澡或供鸭鹅栖息觅食。池塘的两边长着如伞似幕的垂柳,有些柳条垂到水面。春暖花开之时,柳条生出嫩芽,长出绿叶,微风吹来,柳条随风摇摆,溅起了朵朵水花,引来了阵阵鱼群追逐嬉戏,好看极了;池塘的两岸还有几个用石条或砖块垒起的洗菜、洗衣埠子。每到收工之后,村妇们提着菜篮,或端着洗衣盆子,有说有笑,或洗菜,或浣衣,嬉笑声、棒槌声此起彼伏,响彻村子的上空。为了防止池塘淤积,村民们利用冬闲时节,对三口池塘轮流清淤。把塘中央的污泥挑到田地里肥田,把两侧垮下来的泥土甩到两岸,用来护坡,保证了池塘面阔水清木秀。每到夏天的晚上,三条塘埂上集满了人,人们摇着蒲扇,讲着故事,眼看星星月亮,耳听鱼跃蛙鸣,阵阵水风吹来,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带来了满身的清爽。
村民们住的土墙茅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长着许多树,有槐树、椿树、楝树、柏树、枣树、梨树、桑树、皂角树,还有一片小竹林。树上筑有大小不一的鸟巢,每到清晨,鸟儿齐鸣,汇成了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农户们用竹竿或木条在自己的院墙两侧搭起了各式各样的架子。春夏之际,架子上爬满了藤蔓,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架子下面垂挂着累累果实,有丝瓜、笋瓜、南瓜、冬瓜,还有豇豆、刀豆等等。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村中间有一棵大槐树,村东头有一棵大椿树,西头有一棵古老的皂角树。三棵大树如伞似盖,高耸入云,蔽幅都有一亩余。村民们常在树下吃饭、聊天、纳凉、集会,村里的许多故事都是从这里讲开的,也有许多决定是从这里形成的。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远远望去像一堆绿。只有缕缕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人们才会知道,这原来是一个在绿荫掩映下的小村庄。
说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已临近了我的村庄。孩子指着前边的几棵大树说,咱老家的树上为什么挂起了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彩条?我加快了脚步,走进一看,原来树上挂的是各种各样的塑料袋,红的、绿的、黄的、紫的、黑的、白的,挂满了树枝。我带着孩子绕村转了一圈,昔日的三口清水池塘已快淤为平地,里面堆满了垃圾。大风刮起,垃圾四处飞扬,那些轻柔的废弃物便挂到了树枝上。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