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
2021年7月中旬,河南省遭受了特大暴雨灾害,全国的爱心人士紧急救援,纷纷捐款捐物。黄久生也毫无例外地来了,带着价值300万元满满十大卡车的食物、棉被和药品,连夜送往周口、鹤壁、郑州经开区等受灾严重的地方。领到物品的灾民感动地说:谢谢黄久生!物资送来得太及时了!
面对灾民的谢意,黄久生真诚地说:“捐赠这些物资是我应该做的,希望我们齐心合力,共渡难关。”
每一次捐赠和爱心奉献,黄久生都说是自己应该做的。他在三十多年前,就把“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1986年开始至今,他已为家乡、为贫病家庭、为贫困大学生、为敬老院、为灾区捐赠累计1000多万元的现金与物资。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如果把黄久生的人生轨迹倒带回放,你会发现,其实黄久生是一个在苦水中泡大的穷孩子。六岁丧母,父亲为生计常年在外,两岁的弟弟因太小,不得已送给亲戚抚养,他和四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在亲戚邻居的拉扯帮衬中艰难成长,到上高中时,他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辍学,去外地打工。
一个瘦弱的后生只身来到偌大的郑州,就好像一只蚂蚁掉到了大海里,除了世界之大带来的恐慌,还有自身卑微带来的生存之艰难。黄久生和大师傅们学习起建筑技术,从提灰桶、拉砂灰、搬砖、上土开始干起。
日子,艰难又匆匆。一转眼,春节将至。看着老乡们高兴地返乡回家,黄久生的心里却流着酸楚的泪。儿时,每一位帮衬过自己的背影,都在自己的心里扎下了根,长成一棵感恩的树,如今,自己多想通过劳动所得来报答他们啊。可是,自己微薄的薪水,除掉吃穿用度已所剩无几。囊中羞涩,实在无颜见江东父老。
在别人欢度春节的鞭炮声中,黄久生躲在工棚里,过着自己一个人的年。陪伴他的,除了孤独和凄凉,还有一堆建筑方面的书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久生利用下班时间系统地学完了建筑专业的全部函授课程,并取得了河南城建学院的大学文凭。因为对高难建筑知识的了解,黄久生的职位也从组长、班长、队长,一直到成为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
黄久生对建筑工程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出了名的:对建筑材料要求严格,钢筋粗细必须达标,砂石用料必须精选;对建筑过程更是追求精益求精,钢筋的捆扎间距只能小于固定数值,水泥浇灌不允许出现蜂窝……他知道,任何一个环节都关乎质量、关乎诚信、关乎良知。他必须要把每一项工程都做成精品。
2004年春,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在郑州成立了。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黄久生,以身作则,要求所有党员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并抱团取暖,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党支部专门聘请了专业律师、法院退休法官等,组成农民工法律顾问团,帮助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依法追讨工资,依法索赔事故赔偿。
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投奔党支部的党员由最初的几十人,到后来的300多人;投奔黄久生的农民工由开始的几十人,到后来的1万多人。他带领的队伍,凭着过硬的施工质量和良好的信誉,成了河南省建筑业内的劳务品牌,被誉为河南建筑业的“新铁军”。如何更好地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如何带领他们一起致富奔小康?黄久生决定,到北京大学学习工商管理,给自己充充电。
因为学历低,前两次申请都被拒绝。2013年,黄久生凭着求知若渴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递交了自己的第三份申请,终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对他敞开了大门。
毕业时,黄久生站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台上,他的发言响彻整个大厅:北大的教育,确立了我人生新的方向,坚定了我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信念,更坚定了我作为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因为技术过硬、因为诚实守信,再加上管理水平的提升,黄久生的事业向好发展,经济收入逐渐好转,他的爱心领域也逐渐扩大。
且不说他为家乡修路架桥、安装路灯和自来水,也不说他在家乡建希望学校、建养老院、资助家乡200多位贫困大学生,单是当全乡镇700多位鳏寡老人共同的儿子,他就当了二十多年。其中的养老、治病、送终,花费都是他的。
汶川地震、抗击非典,黄久生更是积极带头,和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的党员们一起,捐资捐物,持续发力。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黄久生除了在建筑领域解决更多的农民兄弟就业之外,还在家乡信阳市浉河港镇投资1800万元,流转了12000多亩山地,支持返乡创业者成立合作社,建起扶贫基地;另拿出260万元现金,用于新郑具茨山的大槐树村和柿树行两个贫困村搬迁致富启动资金……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医用防护服和口罩消费量倍增。情系家乡、心怀家国的黄久生立即注资200万元,在短短十四天内,把潢川县圣宇服饰生产车间成功改造成口罩、防护服的生产车间,并成功投入生产。
2021年7月,郑州发生水灾,黄久生如期出现,就是文章开篇的那一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一步的稳打稳扎,每一份的仁爱善举,几十年逐渐累加,为黄久生赢来了多种荣誉:
他,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获得“全国敬老之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他,被李克强总理誉为“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
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11次亲切接见,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全国农民工的好榜样”;
……
面对各种荣誉,黄久生没有骄傲,他知道自己肩头的担子更重了。社会给他的头衔各有不同,但有一个称呼,他永远也不愿改变,那就是:农民的儿子。当年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的柱子,已经由一个农民工,蜕变和升华为建筑业的中流砥柱;因为对党的忠诚与追随,这位农民的儿子,最终成长为栋梁,勇担社会使命和责任,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次回老家,黄久生都会回到自己儿时的土坯房里,重温苦难,不忘感恩。门口特意设计的感恩亭用无声的语言提醒着他、也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家乡人。
因为有党的引领和培养,有“道德之乡大美潢川”这方厚土的滋养,有黄久生的榜样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双柳镇的仁人志士和黄久生一起,参与到反哺家乡、回报社会的道路上来:汪成泉、汪成江、高兴源、高兴中、杨先忠、张道库、郑良金……你看,他们发着光、散着热,让家乡更美,让道德风尚更美。
(作者系市作家协会会员)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