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冰
(接上期)
从山上回到村里,苏龙口镇镇长岳保华接到张端忠老人的电话,也及时赶来。热情好客的他一定要挽留我们吃完午饭再走,席间他更是诚恳地表达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和对大别山老区人民的感激之情。饭后,他又再三邀请我们一行与他一起同到镇里,特意请来镇党委书记张志强,以及镇上多年热衷于民间文化传承保护、最先寻访赵崇德墓地的李占青一起,与我们见面、座谈,双方还分别表达了今后要结成红色传承友好共建乡镇的意愿。
离开苏龙口镇,我们又特意绕道代县阳明堡镇,去了位于滹沱河北岸的阳明堡机场遗址。当年日寇修建的机场,如今已是沃野千里的良田。刚刚种下的春小麦,正等着春风的召唤,早日钻出头来。
田地的中央,花岗岩砌成的矮墙,周边翠柏环绕,围拢着高大的“阳明堡飞机场遗址”纪念碑,落款显示正面碑文是开国上将陈锡联题于一九九五年四月,背面碑文是“抗战英雄永垂不朽”8个红色大字。整座石碑已被风蚀雨淋,显露出岁月的沧桑。碑座上一面写着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简介,一面绘出了战斗兵力部署示意图,直观还原了当年那场震惊中外的战斗。
寻得英魂归,无心再停留。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踏上了归程。车子径直上了二广高速,一路风驰电掣,当晚8时许就顺利回到信阳。赵崇德的亲侄孙赵业友,在伏山乡党政办主任余绍波、退役军人事务所所长彭帮涛陪同下,特地从老家赶到了信阳,早早等候在高速路口,迎接亲人回乡。
感天恸地雨倾盆
结合当地实际,在广泛征求赵氏宗亲意见后,赵崇德家乡地方党委、政府最终确定,将英雄遗骨送回其出生地新塘湾安葬,墓地选定在赵氏祖坟地,位于其父母坟前西侧三米处。
赵崇德参加革命后,国民党残害红军家属。他的大哥赵开道逃难去了江西,新中国成立后才辗转回到大别山,落户在伏山乡杨桥村;年幼的小弟赵开云被送到邻近的金寨县汤家汇镇上畈村。老家新塘湾已经没有任何田地房产了。然而为了迎接英雄回家,新塘湾的赵氏宗亲们表现出了老区群众世代相承的牺牲奉献精神:
修建墓地、纪念园,需要占用侄孙赵志、赵贵兵、赵树业家的自留山和自留地,他们一分钱补偿不要,还告诉村支部书记夏文学,你们相中哪里就哪里,随便占,没二话;热情好客的侄媳吴宗英、吴宗芳已年过七旬,每有人来,她们忙前跑后,端茶送水;为了修复赵崇德故居,已经搬进城里的侄孙媳吴孝华,接到电话就往乡下跑,全然不顾自己已经年过七旬、步履蹒跚;为了小村环境整治,建了多年用了多年的旱厕、猪圈、鸭栏、鸡舍要拆掉,只一个电话,赵凡勇、赵旺业、赵祖银等人没有丝毫迟疑。
赵崇德重孙、新塘湾村民组长赵传德激动地说:“没有太爷爷他们那一代人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为了打日本鬼子,太爷爷连命都不要了。为了接他老人家回家,我们付出这些算什么?”
按照当地风俗,迎接英雄赵崇德魂归故里入土安葬的时间,最终选定在农历庚子年五月初八(2020年6月28日)寅时。
初七下午,根据赵氏宗亲要求,伏山乡副主任科员赵明与彭帮涛所长,陪着赵崇德侄孙赵业友和赵业俊的孙子赵勇,带着精心准备的棺木、八路军灰军装、军帽、军被,以及千层底布鞋,取出寄放的英雄遗骨,在商城籍爱心企业家周毅的帮助下,找到专业殡葬师装殓妥当,最后又庄重地将一面无数先烈为之牺牲奋斗的五星红旗,覆盖在棺木之上。
农历五月初八零时整,前后两台车辆,护卫着装有英雄遗骨的灵车,缓缓驶上高速公路,乘夜向东开去。是时风急雨骤、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打在车上,噼噼啪啪作响。车上的雨刮器开到最高档,在车窗玻璃上飞快地刷着,也只能模糊看清前方的道路。好在整条高速上,只有我们这三台车在冒雨前行。
车过罗山,雨越下越大,时不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暴雨扯成千万根晶莹的水柱往下落,高速路上汪洋一片。幸得路两边护栏上的反光条指引,车子才勉强开到四五十迈,往日仅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硬是走了三个多小时。
凌晨3时30分许,车子终于安全驶下沪陕高速商城站,献林书记领着家乡的党员干部们,早已冒雨等在高速路口,迎接英雄回家。
车过商城县城,雨稍稍小了些,细心的献林书记特意安排,车队绕道东边入城,缓缓经过赵崇德大道,从南边出城,再开上前往大别山下里罗城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新修旅游路,护卫着英灵回家。
彻夜无眠为君安
杜鹃啼血染大别,清溪奔涌泪如潮。闻听离家88载的英雄回来了,乡亲们彻夜未眠。灵车一开进新塘湾,我们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
家乡的党员干部们来了,散居各地的赵氏宗亲们来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来了,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弱不禁风的孩子,风雨中他们站成两排,分立道路两旁,或穿着雨衣,或举着雨伞,一手拿着点燃的蜡烛和花中带泪的菊花,一手扯着黑色的挽联,两边分别写着“抗日英雄魂归故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白字,烛光照亮的雨巷,从村口一直延伸到墓地。
雨一直在下,为了不让英雄淋雨,两道人墙围拢过来,男女老幼扔掉手中的雨伞,任风雨吹在脸上,淋在身上,用全力把一条长长的塑料雨布高高举起,几位赵家壮汉,挽着用红布拧成的红绳,抬起英雄灵柩,侄孙赵业友捧着赵崇德生前留下的唯一影像——一幅身着八路军军服的半身黑白照片,在前边引路,缓缓向墓地行进。
墓穴已提前准备妥当。按照当地风俗,停柩调向、定位安灵毕,就用已经搅拌好的石灰土慢慢封住棺木,垒起了坟头。
一切安置妥当,不知不觉间天已大亮。此时东方破晓,风停雨驻,彻夜未眠的人们依次祭拜行礼,将手中的蜡烛和菊花,环放在烈士墓周围,围成一圈闪光的花环。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管雨水泥泞,跪倒在泥土里,向英雄长叩不起。
风雨沧桑英雄路,八十八载终还乡。忠肝赤胆耀日月,精神长存砺后人!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