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郭 靖
“不能谋致富,不是好支书。”这是胡善信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被村民点赞的“秘诀”。铺路通水、整治环境、盘活山林资源……30多年来,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在党支部书记胡善信的带领下,一甩过去贫穷落后面貌,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生态文明村”“河南省水美乡村”等称号。
帅洼村地处大别山北麓,这里也曾是大别山根据地的北大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大山阻隔,耕地少、出行难,帅洼村穷得远近闻名。村民们曾自编过一组顺口溜——“土坯凳,土坯房,土坯做桌又做床。”“出门走泥路,通讯靠大吼,照明用煤油,治安靠养狗。”
1988年,28岁的胡善信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就职那天,村里的老党员、老队长曾昭华代表全体村民向胡善信提了三点期望:一是让老百姓有饭吃,二是有路走,三是过年能够吃上一顿肉。胡善信什么也没说,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这一躬是向全体村民许下的坚定承诺。
上任伊始,胡善信带领群众先修路,两年让19个村民组、67个自然湾通了砂石路。2006年,水泥路修到村里九架岭,要从几百米山下塘里挑水养护。当时每担水4元钱,3公里路养护7天就需5万元,村里拿不出这个钱。怎么办?胡善信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带头免费每天挑水40担,全村人很快拧成一股绳,为村里省下4万多元。如今,帅洼水泥路达33.6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
山多地少,帅洼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山多林茂。“靠山吃山,林业、生态产业就是帅洼人的金山银山。”胡善信琢磨着如何盘活闲置的荒山。一边提升基础设施,从“山、水、田、林、路、电”治理着手;一边发展种植产业,村委多次与群众协商,流转闲置的荒山荒坡7600亩。几年工夫,茶叶园、油茶园、林果园,特色产业基地像大山的野蘑菇遍地生花,帅洼人从此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胡善信带领大家脱贫的步伐也更快了。
“群雁高飞头雁领。”胡善信明白这个理儿,在这一点上,向来不含糊。帅洼村共有党员48名,党总支部下设四个支部,他给支部班子立下规矩,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村庄建设我带头”“脱贫致富手拉手”“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户”等活动。同时,把两个支部建在企业中,形成了“党支部+企业”的组织模式,强化党建对企业发展的引领。
产业基地建成后,村里相续成立了“茶叶精加工、红薯粉条精加工、互贫互助、土地流转”等五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优秀党员干部任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形成了“党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般农户+贫困农户”共同创业的局面。如今,“九架岭毛峰”“帅洼村无公害红薯粉条”已上了豫南百姓的餐桌,在北京、上海有专门的批发销售网点。合作社每年能给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12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80万元以上。
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美好,胡善信又有了新打算:“我们正在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林业生态产业互补促进,让村民增产增收更加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