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两年前,姚明铎将微信名改为“猴王”。此猴王,虽非彼猴王,但一样“善变”。
“到俺们猕猴桃示范园看看。”6月18日,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采访活动启动,采访组一到固始县,多位同志介绍,一定到草庙集乡,看看姚明铎的猕猴桃园。该乡党委书记夏明刚更是直言:“这是俺们‘追’来的好产业。”
好在哪里?当日下午,采访组到草庙集乡吕岗村的固始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探究竟。占地5000多亩的园区,栽植2800亩猕猴桃树。垄沟内均匀布植树苗,果树枝条援柱生长,工人们忙着剪枝、补种、除草。乍一看,与葡萄园有些相似。凑近看,层叠的圆形叶片透露信息:在眼下的信阳,这产业既陌生又新鲜。
“品种好、市场好、前景好。”种植第三年,正值挂果期,一见面,姚明铎指着枝头果实,向记者讲起猕猴桃种植经,“土壤气候好,交通区位优,目前园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选种的红阳猕猴桃等几个品种长势良好,中秋节后可成熟上市。”
姚明铎“善变”。过去20多年,当过公务员,进过国企,从业房地产,职业多变,经历丰富。2011年,姚明铎从湖南返回信阳,投身农业产业,“农民出身,又返乡当农民。”在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道路上,他不改本色,“变”字为先。
从平桥区彭家湾乡的葡萄示范园,到罗山县城郊的猕猴桃试验园,再到家乡固始县草庙集乡的猕猴桃示范园,姚明铎可谓三年一变。起初,旁人看着总觉费解,然而,之后,总能掀起一阵风潮。对于乡村产业振兴,姚明铎直言:“农业产业是门大学问,要敢为人先,要技术支撑,要信心满满。”
当日下午5时许,采访组正欲返程,行至示范园门口,背后响起一阵近似车水马龙的喧哗。大家转身,原来是工人下班。150多位本乡及临乡村民骑着电动车、电动三轮车,鱼贯而出,面带笑意。
笑意何来?被记者拦车采访的66岁老汉陈明生给了答案:“家门口干活,累不着,挣得还不少。不论年龄,见天记工,男工100元,女工80元。这两三年,俺和老伴在这儿挣下了十几万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