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 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从舌尖上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张勇

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沉淀,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吃并不仅仅是满足于人们的生理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古人对于食物求精的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审美要求的概括。食物不仅应该是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等,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情感。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贯穿于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更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