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钦

今年正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光山老家11楼的阳台上,眺望着整座城市。一盏盏路灯错落有致地点亮着元宵节的夜,远处楼房的灯光映射出团圆的欢乐。偌大的城市处在祥和、宁静的气氛中,静得只听见电视机里元宵晚会的开场,我的视线也变得更加开阔,一直延展到了道路尽头的田野。

这幕场景的出现极其“来之不易”。因为按照习俗,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放鞭庆祝,以示来年的红红火火。这么做本无可厚非,可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习俗逐渐变了质。节日要放鞭、喜事要放鞭、白事要放鞭、也许中了彩票也要放挂鞭。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国庆,清明,上午,甚至凌晨三点。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学校,医院,政府大楼前,甚至擦着你家窗户一飞冲天……

这么“肆无忌惮”放鞭的后果,除了劳民伤财,带来的间接后果就是:随处散落的燃放垃圾、惨不忍睹的火灾现场、医院里的受伤者,以及那笼罩在城市上空久久不愿飘去的“白纱”。

人们依然会对放鞭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乐此不疲,我想这大概与传统文化在人们思想中的根深蒂固有关。但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说中国古代的“三寸金莲”符合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审美观,可它却要以女子脚部畸形、身心受到摧残为代价。

近年来,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禁燃令的施行,各地民众也都认识到了放鞭的危害,对于放鞭行为也都有所克制。在禁燃令颁布之后,配套的宣传工作也十分到位,电视台里重复播放着有关禁燃的通知,各式例如“依法燃放烟花爆竹,共创幸福和谐家园”的标语也布满大街小巷,执法队员不辞劳苦的辛勤巡逻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安静、空气指数最高的一个春节,虽说禁燃令颁布后,没有了噼里啪啦的热闹气氛,但年味并没有因此而变淡,阖家团圆的气氛反而更加浓厚。真正的喜悦,不需要通过放鞭来表达,而是发自内心!

你知道鱼翅好吃,可是它却有可能让鲨鱼灭绝;你知道种植罂粟赚钱,可是它会让缉毒干警牺牲在毒贩的子弹下;烟花固然美丽,但为了那转瞬即逝的美丽而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实在是不明智。

也许有一天,鞭炮会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不过没关系,在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人类反而发明出了电动汽车。我坚信:禁燃令的颁发,不是对于传统习俗的“扼杀”,而是传统习俗创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