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鼎 商代晚期
息爵 商代晚期

李红强

查考史料对先秦古息国的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处莫过于《左传》隐公十一年,即公元前712年的“息郑违言交恶”。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①

63字虽短小,息侯冒犯五不韪而败,也正因为这让人诟病的敢于为失败而战的精神,才使得史家费上一点笔墨,留之于史册,实现了息国史载的首秀。而28年后的陈妫嫁息,以及30年后的楚掳息妫遂灭息国、初置息县、另迁息室,则是人尽皆知的“伤心岂独息夫人”②之历史大事。至此,也为曾经显赫一时的息国,画上了一个可叹的句号。

然而若要细考春秋息国在公元前712年以前的历史存在或曾经的人世沧桑,却是一字也无的。比如西周息国,如殷商息族,虞夏息地等。难道是息国竟如此突兀地闪现,又如此迅疾地湮灭,以至于史家竟对其一无所知?或是本就了无所存,只留给后人一个又一个仅供幻想的空白呢?

《大明一统志》谈及息县,禹贡豫州之域,天文角亢氐分野③。《尚书·禹贡》则言: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④。而息自居淮上,想息人当年必然见证过大禹治水的壮举,只是史家太过矜惜笔墨,竟将息人疏忽了。

如果只是史家矜惜笔墨,大意疏忽所致,但随着厚重的“息壤”之下那一抔抔泛黄的泥土层层剥开,一件件或整或散的史物出现时,息国先民那一颦一笑渐次浮现。

且不说遍布闾河、泥河、清水河岸上的前王堰、兴泰寺、宣庄、秦楼、宋楼,那一块块、一尊尊5000年前的新石器物证,鼎鬲豆斝盉;红陶、黑陶、夹砂陶;石斧、石凿和石饼⑤,哪一件不体现着朴素的情思,智慧的结晶?单是淮河堤岸处前后搁浅的四艘独木舟⑥,既已凝重了而今所有息县人的眼眸,震撼了全市人民的心,也更招引了全国专业人士的目光。2009年7月,在城郊乡徐庄村张庄组淮河西岸出土的这艘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原第一舟”,经最权威的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定其年代为3185±40、3170±35,树轮校正后年代为3500年前的商代舟船,已是信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代故事,《尚书》有载,《史记》有考,都邑五迁,盘庚最后定于安阳称殷。然离息地相距遥远,舟由何来?谁人所乘?乘之何用?联系上1979年于罗山莽张天湖村挖掘的商晚息国大墓⑦,故事便有了明晰的脉络。

莽张大墓,成组成群,静静地安眠在竹竿河左侧,挖掘出了大量鼎、觚、爵等青铜礼器,还有许多青铜的兵器、玉器和少量的陶器,219件精美的铜器,有40件带有铭文,其中有“息”字铭的共26件。整理,详认,尤以一尊“息”字铜鼎,最是耀眼夺目。试问谁人可以拥有息鼎?答案是不言而喻、不讲自明的。唯有息国君,唯有息国王。

注释:

①《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②出自清代诗人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

③《大明一统志》卷之三十一,汝宁府第2199页。

④《尚书今古文注疏》(清)孙星衍.中华书局.1936年。第199页。

⑤《河南淮河水利文物资源(信阳段)调查报告》第六部分《信阳淮河段三普新发现的故城遗址》。

⑥《信阳息县再次发现独木舟》河南文物网2012年10月18日。《千年独木舟四现息县河滩专家推断古有造船作坊》中国日报网2013年5月3日。

⑦《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豫南考古新发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