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跃杰
当今社会,有些人往往认为老实人吃亏,因而无论遇到什么事,就以强者的面目出现,可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有礼不让人,无理辩三分,强词夺理,非要成为赢者方才罢休。而国人谦让的美德,容人的气度,和谐的传统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强词夺理,汉语词典解释为“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早在战国时,宋国大夫高阳应最喜欢强辩,而且强词夺理,一定要赢。一次,高阳应要盖一幢房子,有经验的木匠见湿木料做梁柱,说用不久就会造成房屋倒塌,建议更换木料。高阳应强辩说湿木料盖房有好处,不听好心劝告,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意愿盖房,结果一年后房屋倒塌了。可见,强词夺理既误事又害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不能强词更不能夺理。否则,错上加错,甚至酿成血案,惨痛的教训不胜枚举。人们乘坐公交车出行,偶尔踩到别人的脚是难免的,遇到这样的事情,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化解矛盾;然而有些人,踩到别人还要强词夺理,说什么“车上人多呀”,“不是故意的呀”等客观原因,引起争吵打架,甚至于还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无理强闹,好像无论什么事,只要闹就能解决,什么“医闹”“校闹”“村闹”等,要知道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的虽得逞于一时,但早晚会受到报应,因为强词不是强者,强词是虚伪的表现,是无理的强辩,是社会不安定的导火索。当遇到矛盾时,是强词还是谦让,其结果却迥异。强词者,使矛盾激化,问题难以解决;谦让着,化干戈为玉帛,增进了和谐。就如古人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谦让是谦虚礼让和退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但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就未必世人尽知。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建宅置院,一场本来剑拔弩张的纠纷,在双方的谦让下得到解决,六尺之巷因此而成,留下了千古传唱的美谈。
就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下,时值改革关键期,社会矛盾多,社会关系复杂,面对诸如上学、就医、养老、拆迁等问题,我们要有谦让的姿态、平和的心理,相互理解包容,才能增进社会和谐;否则,强词夺理,遇事非要争个高低上下,则会使小矛盾激化成大问题,小事酿成大祸;谦让不是软弱、不是窝囊,而是美德。当然,谦让不是无原则的退让,不是牺牲公共利益去满足少部分人的私欲,不是对无理要求的妥协;而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在党纪国法面前决不手软,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上决不退让。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谦谦君子历来是人们尊崇的榜样,谦让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少一些强词,多一些谦让;少一些狭隘,多一些包容,社会才能和谐,民众方能乐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