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让几千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是这些贫困地区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笔者认为,“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能让贫困地区的群众从思想上“脱贫”,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因此,“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精准扶贫。
要想跳出贫困陷阱,根本要靠教育。一般所说的贫困,当然首先是物质上的贫穷和匮乏。因贫失学,因学致贫,阻断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如果通过“教育扶贫”,让农村教育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广大农村地区的家长就没有必要送孩子舍近求远就学,就会减少因贫失学、因学致贫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使贫困人口通过教育摆脱贫困,从而形成“教育改变命运”的脱贫动力。
“身贫”好扶,“心贫”难治。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找“穷根”、想出路,实施多元化、多渠道精准扶贫,但有些贫困地区的一些群众却是被动接受,根源在其“穷”思想。这些“穷”思想直接导致依靠自身脱贫的内动力不足,严重延缓乃至阻碍脱贫攻坚进程。精准扶贫最根本的是“扶人”,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先“脱贫”,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教育,让贫困群众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共同努力,不能只靠政府来“扶”,更要靠自己来“干”。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不管是农村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还是某些贫困人口“贫穷”的思想,都需要通过“教育扶贫”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摘穷帽、拔穷根。(马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