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在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更新劳动观念和掌握技能,解决贫困代际传递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做好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结合行业特点,研究制定了《信阳市教育脱贫专项方案》,在具体工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农村学校发展,我市积极调整学校布局,大力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2016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00所。投入资金2.6亿元,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达13.6万平方米。
保障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就学,确保他们受到良好教育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8万农村留守儿童、3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我市组织开展了“万名党团员与万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每年资助金额达到500万元。各中小学建立留守子女就学档案,建立“代管家长”队伍,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对进城务工的随迁子女,各级政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免收借读费,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确保他们就近入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贫困地区招聘特岗教师1370名。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安排13名农村教育硕士到贫困县农村学校任教。加大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定向免费培养力度,为贫困地区定向免费培养全科教师50名。实施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专项计划,选派334名教师开展对口交流支教。
落实资助政策,确保不让学生因贫失学
认真做好精准扶贫对象困难家庭在校生的资助工作。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的资助力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落实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资助政策。认真落实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2016年,全市共资助学生12.8万人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2.3亿元。
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发挥教育系统资源优势,依托职业院校,通过短训班、专项技能提升班等形式,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截至10月份,全市已培训5.6万人次,其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4万人次,雨露计划0.3万人次,其他各类培训1.9万人次。在7个贫困县各遴选1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主要培训“建档立卡”家庭在校生、“两后生”和其他社会人员,采取集中或分期分批的方式进行,并对学员开展为期2年的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通过培训使每位学员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就业,带动家庭摆脱贫困。目前,全市“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已完成培训346人,375人正在参加培训。
今后,我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将立足长远,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同时,着力做好当前重点工作,落实好学生资助政策,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做好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家庭成员掌握技能,实现“技能脱贫”。(市教育局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