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领国正在查看扶贫资料 |
□本报记者 孟 磊 文/图
提起孙领国,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的村民都赞不绝口。这个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的小伙子把66000元转业安置费,全部无偿捐给了江湾村,帮助该村的村民脱贫致富。他的这一义举,不仅在江湾村传为美谈,而且得到了附近十里八乡村民的盛赞。
5月24日,在江湾村便民服务中心,记者一行见到了村支部书记江世学,他告诉我们:“江湾村总人口2685人,其中贫困户265户,1147人。因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所以目前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该村村支部也考虑发展经济苗木产业带,同时,把村里的闲散妇女组织起来,筹备巧媳妇制衣工程,尽快使村民摆脱贫困现状。今年4月初,我们几个村干部正在村子里进行贫困户摸底调查,接近中午的时候,有2个年轻人找到了我们,其中一个年轻人见到我后,就表示要给村子捐款66000元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这个小伙子就是孙领国。一个陌生人突然找到我,还说要捐钱给我们村,想帮助我们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起初我还不信,但是在随后的谈话过程中,我才感觉到,这个年轻人是真心实意想捐钱给我们,绝不是信口开河。”
“孙领国那天来我们村捐款的时候,连中午的饭钱都是自掏腰包的,我们怎么劝都不行,他说本来就是想帮助村里致富,再花村里的钱咋能心安,绝不能让村里为他花钱。他的行为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驻村第一书记余懿感慨地说。
江湾村村委会主任王绪平说:“我们村计划用这笔钱增添制衣设备,让更多在家的贫困户有工作,也能有收入,尽快走上脱贫致富路。”
“他的行为让我们村很多人都受到了感动,麻烦你们转告孙领国,我们一定会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绝不辜负他对我们的期盼。”江世学最后说。
当日下午,记者在市人社局见到了孙领国。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孙领国是在2014年7月份,从部队转业被安排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捐给江湾村的66000元是他的转业安置费。
“我是一个80后,祖籍信阳,从小在山东农村长大,知道农村生活的艰难。转业到信阳工作后,我加入到信阳市公益志愿者协会,在工作之余经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比如去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或残疾儿童,捡拾垃圾等。平时我就比较爱看报纸,喜欢了解农村的发展状况。现在我们国家都在提倡精准扶贫,信阳是个老区,很多地方农民生活水平还很落后,所以我就更加关注我们信阳农村的扶贫工作。”孙领国介绍道。
今年清明节前夕,孙领国在网上了解到光山县孙铁铺镇江湾村的情况后,当即决定,要把自己的6万余元转业费全部捐给江湾村,用于该村扶贫建设。“光山是革命老区,还属于贫困县,帮助老区人民脱贫 ,把钱放在江湾村肯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趁着清明假期,我和弟弟就去了一趟江湾村。在江湾村转了一圈了解情况后,我发现江湾村支部确实在为百姓脱贫找路子,才找到村支部书记江世学,决定把钱捐给村里。”孙领国告诉记者。
“江支书后来打电话告诉我说这笔钱会投入到他们村的巧媳妇制衣工程中。不管是对村民进行岗前培训,还是购买制衣设备,都可以为村子的脱贫出份力,那我这笔钱也总算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能为老区老家的贫困农民做点事,是我应尽的责任。”孙领国最后坦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