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大别山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英雄传奇,这面大旗之所以至今仍熠熠生辉,是因为它是以大别山人民的血肉之躯为骨干,凝聚其间的大别山精神仍在感天动地。”4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大别山红旗不倒与大别山精神》,正是本次蒋建农应邀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党报“精准扶贫看信阳”采访活动所作专题报告的题目。蒋建农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著作颇丰。作为大别山的儿女,回到大别山的怀抱,传承大别山精神,对他似乎有着别样的意义。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其显著特征就是‘大别山红旗不倒’。”蒋建农说,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诞生了5位中共一大代表和2位共和国主席,走出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刘华清、李德生、秦基伟等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开国将领,从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人,占当时全国将军总数的35.5%。红安、金寨、大悟、新县、六安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占全国十大将军县的一半。

“大别山精神对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凝聚、人格塑造、意志锻造、作风锤炼、信仰支撑的作用,在当下,弘扬大别山精神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蒋建农认为,大别山精神虽然是以地域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它的价值却超出了地域的限制,它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的精神共同体就是中国革命精神,而中国革命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最优秀的部分。

蒋建农说,大别山精神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穷尽概括。信阳有关领导和专家曾用“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16个字对大别山精神做过解读,而他眼中的大别山精神同样可以用16个字来诠释,那就是“信仰坚定、团结奋进、朴素务实、担当奉献”。

“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政治本色和人格力量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的集中反映,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革命先烈们坚守理想信念、果敢勇毅、无私奉献、不胜不休的英勇事迹,是我们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最好的营养剂,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蒋建农言之灼灼地说,“大别山精神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新,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