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博 郭靖

昨晚,刚从北京赶到信阳参加大别山革命老区党报“精准扶贫看信阳”采访活动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有特色才更有价值

高善罡开门见山地点赞,这次活动突出了“三个好”:

节点好,正值《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出台一周年之际;主题好,这次活动找准了落实中央精神和老区人民脱贫需求的切合点,通过信阳打好脱贫攻坚战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大主题;地点好,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具有贫困地区的代表性。通过这次活动,剖析大别山地区脱贫工作进展和成效,对其他贫困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善罡是经济学研究学者。他说,有特色才更有价值。信阳自然资源丰厚,是首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具有豫楚风情文化符号的旅游产品特别鲜明,只要“精准”挖掘,不断放大,就能补齐短板。

发挥意识形态“反作用”

联系到目前有些市场上一根大葱卖11元、两根黄瓜卖15元,但老区的特色农产品大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象,高善罡说,精准扶贫要提高老区农产品的知名度。

曾担任过《经济日报》理论部主任的高善罡,习惯于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当前正值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起步阶段,需要发挥意识形态“反作用”,用舆论宣传提高革命老区的知名度,唤醒老区人民的创新意识,向外界揭开大别山“神秘”的面纱。

“扶贫开发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他说,政府扶持是外因,贫困人口积极脱贫是内因。因此,要用好大别山党报联席会制度,深入宣传和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为老区脱贫攻坚,共建全面小康社会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携手并肩。

讲好大别山人民脱贫故事

高善罡从事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多年。他说,讲好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脱贫故事,同样是讲好实现中国梦的故事,对人们具有感染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天下媒体是一家。结合这次采访活动,他谈到,现在媒体融合越来越快,这次就来了20家新型媒体。要按照联席会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用大别山的媒体资源合力开发大别山,牢固树立振兴发展的共同理念。

好故事拒绝概念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精神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努力锻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要让大别山以外的读者增进了解和更加向往。

在采访结束时,高善罡意犹未尽地说,大别山老区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也有现实的崭新变化。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把大别山人民脱贫的故事讲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