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春节期间有的地方蒜苗卖到一元一根,让人惊呼不已。不久前我市有的市场将蒜薹卖到30元一斤,也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前些年,大蒜、生姜、白糖都有了新的称呼,“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不一而足,大抵能反映人们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者的憎恶吧。在对我市蔬菜种植和供应的调查中,记者仍然可以感觉到一些环节中,买单的消费者做了冤大头。一个简单的数据,运到批发市场每斤3.5元的冬瓜,在超市会卖到每斤6元以上,这其中的服务成本真有那么高吗?撇除气候对生产的影响,再撇除流通、销售等各类成本,虚高出来的价格大有向药品比肩的味道。这也是人们抱怨菜价过高的地方。

物质越来越丰富,钱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越来越担心甚至害怕物价上涨?怕是和大家都缺乏安全感有关。

20年前猪肉确实卖4元多一斤,可那时大家都领300多元的月薪啊,有多少家庭猪肉是每日必需正常供应的?更多的情况是家里来了客人要去菜市场“割肉”。如今即使按最低工资标准看,猪肉也没有涨得太过分。有时不是物价太高,而是人们感觉太高的多一些。

从一般的社会心理看,生产手机、电脑的工人每月能领四五千元,种粮、种菜的农民也希望挣这么多,养猪、杀猪、卖菜的人也一样,大家都是付出了劳动,劳动报酬理应参照社会平均水平。

回到原本的生活,老百姓需要怎样的蔬菜市场?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需求,记者以为合理的蔬菜供应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价格和供应稳定。价格高低不是关键,关键是合理。如同总也稳不住的猪肉价格一样,太高必然导致生产要素的过度集中,为过低埋下隐患;太低必然导致生产者的逃离,又为供应短缺埋下隐患。俗话用“萝卜白菜价”形容便宜,是因为亩产上万斤的萝卜、白菜是没有条件卖高价的。合理的价格水平应该对应社会平均劳动成本,才能形成生态的产业循环和稳定的社会供应。价格和供应稳定,就会使人们具有稳定的生活预期,也就不会有不安全感。

品质优良、安全有保障。内地芹菜卖2元一斤时,大家不能理解香港会卖到6元一斤。人们不知道的还有,香港的鲜菜都是择过的净菜,拿回家打开就可以烹调的。这样一比较,6元一斤似乎更值得买。食品安全社会反响多,讨论也多,必须安全,这是原则。

多些选择性和替代品。我国一直坚持保障主粮,是因为有了大米和小麦就可以保障吃粮,有了玉米就可以保障吃肉。那么蔬菜也一样可以有主菜的说法,比如前段时间热议的土豆要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就很有意义,因为它还是蔬菜的一种。有了这些基础保障,人们对蔬菜的选择就自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