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邦
伏羲发明“正姓氏”,就是“正人伦”。“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正了婚姻秩序,结束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社会,有了血脉相亲、世系传承的社会。姓氏就像从远古流淌而来的河族,即“祖、派、支、脉”,从而产生了亲亲相连、支派传承、不同姓氏的社会,结束了洪荒野蛮时代的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群婚、乱婚、杂婚现象。
姓氏文化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宋史家郑樵对姓氏曾科学地分为32类,其中以祖父、官爵、职业技术、地名四大类为主要来源。商代有八百诸侯,被封赐相应侯国,殷商大姓总称“百姓”,后沦为庶民的,也保留原姓,这就是庶民统称“百姓”典故的由来。周初封国最多,命氏最广,姓氏发展成了政治措施。周灭商99个国家,降服后为652个小国,导致氏的增加,周是中华姓氏重要衍增时期,如周天子封四十人为诸侯,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国,其后裔衍派出107个姓氏。以后还有逐级赐封,以嫡长子继承祖氏外,“别子为祖,继别为宗”,这就是后世人们称之为“祖宗”之由来。周嫡派以周为氏、诸侯以国为氏、卿大夫以邑为氏等。远古的族长制逐渐被血缘始祖制所代替,演变为夏商周的宗法制(参见周源流史)。这都体现了姓氏文化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姓氏合一”,是说由姓到氏演变为一,它始于西汉初年。《日知录·氏族》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为一。”《史记·本纪》中秦始皇则曰“姓赵氏”,汉高祖则曰“姓刘氏”。太史公司马迁忠实地记录了“姓氏合一”的演变规律。纵观中华姓氏起源、演变、发展,可以看出中华姓氏具有姓源广博、包罗万象、持续传承、科学严谨的鲜明特色。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对人类文明有卓越的贡献。
姓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性和规律性。《左传·鲁隐公·八年》记:“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踢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以官族,邑也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这段讲的是:鲁国执政大臣死了,另一执政大臣羽父向鲁君隐公请示,给无骇一个名号(谥)和氏号。鲁君王求另一位有学问的大臣,众仲曰:“天子陕王应有功德的人去作诸侯,根据他祖父的字,赐给予氏的称号,也就是族的称号,当官的有累代功劳,就以他所任官为族,对于诸侯国内的邑宰也同样。”无骇的祖父叫公子展,于是鲁君就命无骇的后人为展氏。
据清黄以周著《锡(锡)土姓解》中说:“以王父字为氏(诸侯儿子称公子,孙子称继孙)构成公族。但公孙子不得称公族,必须另立族,以所担任的官职名或食采名为族名。”
由姓而族而氏,是中华上古姓氏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三个步骤。“氏”是私有制的标志,是父系社会的标志。于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等观念就出现了。氏族成为奴隶国家和封建国家的构成集团。“昔尧赐契姓子;赐叶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益曰姜、氏曰有吕。”这足以观察到氏的踪迹了。
周朝开始实行谥法。谥是后人给前人一个或好或坏的名号。文王的文、武王的武、隐公的隐、桓公的桓都是后人谥的,是名、字外的又一种称呼。“周朝八百载,谥氏以千计”。据《百家姓图腾》记,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母系氏族社会初期,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图腾。把图腾作为自己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然后产生图腾崇拜,有些图腾,后来就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渊缘关系的氏族称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于同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女”与“生”组成“姓”字,意思是女人所生为“姓”,因“生”而有“姓”。因此,华夏最远古的许多姓,如姬、姜、妫、姒、嬴等都带有“女”字。而氏则出现比较晚,它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象征水之源头、木之根本。
史学家认为,与伏羲氏相承接的中华人文始祖共称三皇五帝。伏羲氏之后,还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杨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
与周朝的大分封联在一块,又形成以国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以爵为氏、以邑为氏等。
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其社会职能也不一样。姓决定了血缘关系,是决定是否能够结婚的依据。氏则是部落、氏族的标志。进入战国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开始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周时以“氏”别贵贱,以“姓”别婚姻。汉时姓氏都用于别婚姻,而用地望别贵贱。地望就是富甲—方高门大族的郡望,如冯称始平郡、赵称天水郡、李称陇西郡等,这风气至南北朝仍盛行,隋、唐、五代以后减弱。后来旧贵族没落,新的国家官吏兴起,人物多从下层兴起,如韩非子指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薪水变实物(谷物),土地转封世袭。族氏的名号,就成为现在的姓氏了。姓氏经历两汉两晋,沿用南北朝。北魏献文帝给他的臣下都立为氏,到孝文帝时冯太后改革鲜卑族复姓为汉族单姓。历隋、唐、五代,以迄明、清,西北、东北、西南各少数民族都有参进来的,中华姓氏又发展了。明代的希姓特别多,清史臣曹仁虎等人分析说:“金元之裔改汉姓者;革除之际变姓名者;苗蛮之族登仕版者。”都是姓氏增加的原因。姓氏成了永远的称呼。据明代《日知录》记:“上古三黄五帝时姓氏只22个,五帝外其他姓氏大约50个左右;汉代《急就篇》仅列130个;唐代《元和姓纂》收录1232个。”宋时郑樵统计有1745个姓,明时《姓汇》记有2500余个姓,清人张澍《姓韵》序中说5129个姓,《中华姓氏大辞典》记11969姓。当代著名姓氏研究专家张新斌研究员在宋《百家姓》注解中指出:《百家姓》是蒙学作品,人们是在这种琅琅上口的读书声中认识姓氏开始了人生的。指明了姓氏文化的重要意义。姓氏产生的原因很多,亦可大致归纳为以下12种情况。
(一)以国名为姓氏。
(二)以居住地(邑名)为姓氏。
(三)以先人的名、字、号为姓氏。
(四)以皇帝赐姓、谥号为姓氏。
(五)以爵位、官职为姓氏。
(六)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
(七)以职业为姓氏。
(八)以德行或著闻之事为姓氏。
(九)以避讳而改氏另冠姓氏。
(十)以祖先的图腾和崇拜物为姓氏。
(十一)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十二)以少数民族汉化冠姓为氏。
中华姓氏的产生情况不仅是这12种,还会有极具传奇色彩的涉及历史学、地名学、人名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情况。其来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既有一姓多源者,又有几姓同源者,还有的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传奇性变化,由此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华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