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以前当妈妈的,很多都给小孩子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不愿意给小孩子讲这个故事了。问起原因,回答不外乎一句话:从小教他谦让,长大太容易吃亏了,适应不了这个社会。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年幼时候,看一切事物都是阳光美好的,以为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等到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这个世界竟然是格格不入的。这个价值观格式化并且再重组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相对而言,现在的年轻人明显更能适应这个社会,有城府,见识多,更加聪明,更富有攻击性,目的性强,为了某个既定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在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还能够表现出外在的优雅和淡定。如果拿一个单纯善良处处礼让的孩子放在职场上,其所处的弱势地位可想而知。

所以,该不该教孩子做那个“让梨的孔融”,我是真的不知道。一方面,担心孩子将来太过谦让,适应不了社会的复杂与多变。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时候我心里有个声音在这样说,人人都在抱怨社会的冷漠自私和弱肉强食,但谁能说现状的形成不是人人参与的结果?谁都不愿意吃亏,谁都不愿意谦让,在面对利益的时候,谁都想要那个“大水果”。更别说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吃亏和谦让。但问题是,等到“00后”们长大成人,如果满街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是有必要给孩子进行一些传统的国学教育的。要让他慢慢明白这个道理: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懂得谦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在传统家庭长大的70后,年幼时候很多人都背诵过《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意思是:做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要得体。国学陪伴着一代代的中国人长大。国学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传统的中国人,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道德常识是国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无数的国学学习倡导者认为,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要说讲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将来会具有某种美德,显然是夸大其词,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在孩子最纯净的时候,我还是给他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吧。这是一种不太有自信心的选择。但我能看的,也就这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