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喆

涂彪先生是一名处级领导,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儿童文学》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儿歌、评论等,作品被收入小学生课本和多种选集。他成名很早,上世纪80年代就是全国著名的儿童诗人。我在孩提时代就常常听到父亲提起他,说他是我们县里的大名人,是作家、诗人。我对他的崇拜是从那时就开始的。

我大学毕业后在武汉一家报刊社工作了两年,回信阳工作后,辗转了两三个单位,最终有幸与涂彪先生成为了同事。因为对文字的爱好,对诗人的景仰,工作中我有意无意地与他接触多一些。他似乎也并不排斥我,还主动与我聊到海子的诗、余秀华的诗,聊到羊羔体、梨花体,聊到当代诗坛的种种现状。一聊到这些,我每每大胆地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遇到同他意见相左的时候,他也不反感,仍然热情地同我交流。时间一长,他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2013年6月,他送了我两本前些年出的儿童诗集,一本是2006年7月出的《给小朋友的诗》,一本是2010年9月出的《绿色的小草》。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两本集子,还没来得及把想法、感受酝酿成文字时,他又出了新的诗集——《花是树的孩子》。

前些天,我对涂彪说,想写一写这本新诗集的感想。他说,你可以参看王宜振先生的那一篇。我想他是指这本书的开篇,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王宜振先生作的序言——《用美的艺术形象守护儿童精神成长》。王宜振先生的这篇文章从诗歌的诗意美和诗歌的艺术形象等角度,对诗人和书中的诗歌作品加以赏析,洋洋洒洒,大家风范,既专业又细腻。我想,王宜振先生我学是学不来的,即便学来了,也难免有“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尴尬,但是,我也有我的角度。我认为,涂彪先生的这本诗集,除却蕴涵丰沛的诗意美和艺术形象之外,还兼具了教育教化、精神向导的深远意义,这也正是我推崇这本书的初衷。

比如,书中第一辑直接以祖国为题材的诗歌就有八篇,分别是《中国地图册》、《嘱咐》、《孵出祖国的强大》、《思考》、《挂中国结》、《衔着美丽的景色》、《孵着祖国的希望》、《让祖国阅读》。细细读来,这几首小诗无不是通过诗意的语言将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输送到小读者们的心田。如《中国地图册》:一本中国地图册/有山/有海/有河/上学了/装进我的书包/我的肩膀上/天天都背着祖国。作者把祖国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诗意地具体化为一本地图册,让一个小学生背在肩上。祖国在小学生的肩上,也在小学生的心中,爱国的情怀油然而生。这里不单单是单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有诗意的互动:小学生热爱祖国,祖国需要小学生,因为祖国就在小学生的肩上,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样在小学生的心中,就不仅仅是爱国的概念了,还要有所担当,因为祖国就在肩上。如何担当?强身健体,好好学习。这就是作者和作品的星光闪耀之处——诗意的教育。再看《嘱咐》下半阙:“妈妈对我说/那课本里/写的是祖国的嘱咐”。这个与前面“我的肩膀上/天天都背着祖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全书描写亲情的诗歌共有十八篇,其中《爷爷的日子》还被录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这些诗篇不仅歌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更难得的是,也同时赞美了孩子对大人们的爱和歌颂——这又是一次诗意的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如《月光挤进来》:夜里睡不着/打开窗/月光挤了进来/涌在我身旁/我的思念/趴在月光上/游啊游啊/游到爸爸站岗的边疆。描绘了孩子对远方父亲的思念,是孩子对父亲的情感付出和爱的表达。又如小诗《盐》:奶奶/为我们操碎了心/白发是脑海涨潮时/溢出的海水/被太阳一天天晒干/变成盐。同样是描写了孩子对大人、对长辈的爱的回馈,是孩子对奶奶的感恩之情。

全书除了类似这样的“爱国篇”、“亲情篇”以外,还有“自然篇”、“春光篇”、“友谊篇”、“公德篇”等,都是将教育寓于诗歌、诗意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孩子们受到艺术陶冶的同时,又接受了正能量的感染。《花是树的孩子》是一本好书,听说北京的王府井书店和郑州等地的新华书店有售,若出差去那里,我要多带几本回来,送给身边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