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汴生

今年初夏,我去参观了楚国城阳城遗址。城阳城遗址在今信阳市淮河北岸,当年这里是楚国最北边的军事重镇。公元前278年楚国首都郢城被秦将白起攻破后,楚顷襄王逃到城阳城把它作为临时首都停留了三年。因此城阳城又被后人称为楚王城。

城阳是古地名,鲜为人知。但是在城阳城发生的这段历史故事,恐怕是众所周知:顷襄王逃到城阳城后请来大臣庄辛,向他讨教救国之策。庄辛劝他重整军备,发愤图强,并给他鼓气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羊跑掉了,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庄辛的话不无道理。羊跑掉了,才去修补羊圈也是一种必要的补救措施,可以避免继续遭受损失。但这毕竟是“事后诸葛亮”,遭受的损失已经难以挽回。其实楚国的“羊”本可以不亡,至少首都郢城不会在山东六国之中首遭灭顶之灾。战国七雄中本来楚国的疆域最大、人口和兵力也最多。只是“最大”不等于“最强”,而且楚国“最大”的背后还有很大的隐患,就像羊圈有破洞,随时都有亡羊的危险。三闾大夫屈原是个明白人,他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屡劝楚王改革政治、举贤授能、联齐抗秦。这本是避免“亡羊”之良策,可是无论是怀王还是后来的顷襄王对屈原的话都不以为然,反而听信一帮奸臣的谗言,讨厌、排挤屈原,直到把他放逐而后快。

楚国的政治腐败和危机不仅屈原明白,就连敌人也看得十分清楚。秦将白起后来回顾迅速破灭郢城的原因时说:“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战国策:中山策》)“牢”破如此,楚“羊”焉能不亡?

国家的兴衰并不取决于是否“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似乎是楚国“亡羊”悲剧留下的一个教训。然而后世的执政者并没有多少人从中吸取教训,“亡羊”的悲剧依然在历史的舞台上一幕幕地不停上演……

秦始皇靠强大的武力将六国的“羊”都赶到了他的“羊圈”。可是仅仅十几年的光景,他的“羊圈”就破毁严重,待到陈胜、吴广几个“泥腿子”振臂一呼,“羊”们就一跑而光。大清帝国的“羊圈”最初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固。可是武昌城里几声枪响,大清的“羊”就跑得无影无踪。年久失修的偌大“羊圈”顷刻间也轰然倒塌,连修补的机会都没有。

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农民起义军身上。李自成率几十万大军摧枯拉朽般攻占了大明首都北京城,逮住了崇祯皇帝的“大肥羊”。可是他进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只顾忙于登基,一些将领则生活腐化,忙着享用胜利果实。忘乎所以中竟忽视了“羊圈”东北角那个叫作“山海关”的洞口。结果李自成进京仅仅40天后,便被迫退出北京城,“大肥羊”就跑到了满清人的手中。对此千古之憾不知李自成当年该是何等悔恨!

李自成“亡羊”的悲剧引起了一位历史学家的注意。1944年,崇祯“亡羊”三百年,也是李自成“亡羊”三百年,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分析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这篇文章很快受到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好评,他让人印成小册子,希望全党认真学习,“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毛泽东说这句话时,离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还有一年,离中共执掌全国政权还有五年之久。五年后全国胜利之际,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进入北京。出发前毛泽东又想起了李自成的悲剧,他对周恩来发誓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毛泽东这两句话,虽说只有短短一二十字,却凝聚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牢记。从那时起,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就着手防止“牢”破“羊”亡的悲剧发生。直到60多年后的今天,反对“四风”,“八项规定”,打“老虎”,灭“苍蝇”……仍在不断补“牢”、固“牢”。“决不当李自成”的警钟仍在长鸣。

牢固羊不亡。当羊圈还没有放入羊时、当羊还在羊圈安卧时,就居安思危不断对羊圈加固、修补,羊还会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