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夏青云 段黎明 何海荣)1月27日,信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乐新对《信阳日报 法制周刊》聚焦平安建设系列报道作出批示:去年以来,信阳日报集中报道全市平安建设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望新的一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突出法治信阳、平安信阳和政法队伍建设,聚焦基层,聚焦典型,讴歌先进,鞭策落后,再创佳绩。对《信阳日报 法制周刊》给予肯定,并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自去年7月份开始,《法制周刊》按照省委政法委、市委政法委有关要求,在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和报社领导的共同指导下,详细制定了聚焦平安建设宣传报道方案。市综治办与报社联合印发《聚焦平安建设宣传报道实施方案》,聚焦平安建设系列报道的采编工作得到了各县区综治办及综治成员单位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

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本刊记者踏遍了信阳的山山水水,走遍村村落落,深入了解了我市平安建设的整体情况。同时,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理性的分析,大力宣传政法综治战线深化平安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做弘扬主旋律的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上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省委政法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就推进平安河南建设提出了“双安”是基本目标,“双治”是基本途径,“双基”是基本保障的新思想、新论断。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刘满仓提出,要牢牢把握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个根本目标,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王乐新结合信阳市情,提出了综治工作“五个一”建设、社会管理中心便民服务等一系列新举措。

难忘在平桥区明港镇采访时,路遇一正在晒花生的老奶奶。停下车和她聊起了监控探头,她笑得合不拢嘴地说:“有了这监控,俺晒花生、玉米晚上都不用收,拢在一起第二天继续晒,可省事了。”探头站岗,鼠标巡逻的威力怎么样,群众说了算;平安建设做得怎么样,还是群众说了算。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刊记者深入一线,始终唱响主旋律,讴歌信阳平安建设新气象。

做接地气的新闻

在市委政法委和报社有关领导的带领下,本刊记者全员参与,深入社区街头小巷,向住户了解治安状况;跟随社区管理人员一起深入群众家中,看网格管理员如何化解矛盾;采访平安建设先进单位领导干部,请他们谈平安建设经验及心得体会;跟随街头警务站民警一起出警……把笔和镜头对准群众。

去年9月2日在新县潢河北路新城警务综合服务站,我们跟随警务站民警李保军等一起出警,警车飞驰,我们的心时而紧张时而兴奋。到达事发地,民警们忙着询问情况,做记录,很快一场因汽车剐蹭而剑拔弩张的俩车主在李保军入情入理的劝说下,冰释前嫌,握手言和。没有停留,任汗水湿透了衣背,我们又匆忙赶往下一站。

无论时间怎样紧迫,路途多么遥远,我们坚持到达一线,面对采访对象,力行“走转改”,用典型的事例、真切的场景、鲜活的语言,做接地气的新闻。

做有地域文化的新闻

聚焦平安建设系列报道中,我们力图把文学、历史、地理整合在一起,使新闻获得了一种更加自由的表达方法,既具有学术气息,又兼顾大众口味,把学术的、历史的东西融为一般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增强其可读性。而这一特点在县区概况及采访札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集中。比如《一个有温暖的记忆》《在淮之滨 幸福安宁》《美哉,浉河》《幸福平桥》《悠悠黄国 好吃又好玩》《任时光缓缓流淌》等,制作这些札记的标题时,我们力图让它能反映采访地的历史地理特征,并且使用文学性较强的语言增加美感和读者阅读的欲望,这些文章刊发出来后,立即被网易新闻、大河网等转发,并得到省电视台《榜样河南》栏目组负责人及信阳电视台公共频道负责人等同行的赞赏。

记者在《美哉,浉河》中写道:“人言为信,日升为阳……在这里,浉河,不仅仅是一条穿城而过美丽的河流,她给人们更多的自豪和适意;贤山,也不仅仅是一座围绕小城的天然氧吧,她给这里的人们更多的轻松和自在。”地理特征很明显,读者一看就知。同样,在《悠悠黄国,好吃又好玩》中记者写道:“这是战国春申君之故地,元朝文豪马祖常之家乡……夜半灯火阑珊时,河上点点白帆,时有渔歌唱晚。”兼顾历史地理特点。

所有这些,我们只是在尝试新闻更多的表达手法,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语言,让带有墨香的新闻更有吸引力。

做有温暖的新闻

聚焦平安建设系列采访中,记者们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采访者,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个倾听者,我们时常换位思考,角色互换,捕捉新闻采访中很多令人难忘或感动的人和事。而正是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给了我们创作的激情和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新县信访局采访时,遇到一位前来表示感谢的阿姨,她年龄和母亲相仿,面色苍白,服饰得体,气质不俗。那一刻听她倾诉的时候,仿佛她就是自己的母亲,她含着泪,诉说早年丧夫,改嫁后现任丈夫生意失败后,带走家中所有积蓄失踪,自己含辛茹苦利用在建筑工地上煮饭的微薄收入还债。十多年来,她已经还掉了十多万元,虽然距离她丈夫留下的60多万债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她坚定地说,活一天就要还一天。这些年她居无定所,孤苦伶仃,当地政府考虑她的特殊情况让她享受廉租房待遇。

在她倾诉时,我们一直紧紧地握着她颤抖的手,不时给她递纸巾。我们知道,对于这位坚强诚信的阿姨,语言是苍白的,她只是需要倾听,需要分享。讲完后,她长长地舒了口气,面容轻松了不少。

这件事情虽已过去了3个多月,依然让我们回味,让我们思考,也让我们不忘初衷——做有良知的媒体人,做有温暖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