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宝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事情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两件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往事。对于我来说,四十年前下乡在农村过的第一个春节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1974年8月,刚满17岁的我高中毕业后,就只身从广西玉林登上北去的列车,几经辗转,回到父亲当年为解放广西而离开的家乡——河南省罗山县﹙今浉河区﹚青山公社冯楼大队茶场下乡锻炼。
从未在北方生活过的我,一踏上家乡的土地,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水土不服,浑身长满水泡,奇痒无比,一挠就破,水流一身,沾在衣服上,晚上睡觉脱衣服时,粘在上面的肉拉扯得特别痛。善良的大嫂看到疼痛难忍的我,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用纳鞋底的针,在灯火上消毒后帮我将水泡一个个挑破,把水挤出来,擦干净,然后抹上自制的草药水。很快,水泡不长了,瘙痒止住了,疼痛消失了,我算闯过了水土不服这一关。
我所在的茶场是生产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的主要基地,那时茶叶都是人工制作,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为了掌握炒茶技术,我虚心向师傅学习,吃了不少苦头。
人工炒茶分生锅、熟锅和烘烤三个主要环节,其中熟锅的技术要求最高,学习难度最大,操作人员要在240度高温的铁锅里,徒手沿锅底不停地搓揉茶叶,一不小心,手就会被烫起泡。我初学时,由于不得要领,手掌经常触碰锅底,瞬间就会发出“哧、哧”地响声,然后冒出一缕白烟,紧接着就会感到痛,鲜红的水泡随之而起。
尽管如此,我从不叫苦,也不休息,继续苦练,深得师傅们的爱怜和喜欢,他们毫不保留地将炒茶技术传授给我。我仅用两个月时间就能独立操作,并很快挑起了大梁,炒出的茶叶符合“信阳毛尖”特有的“细、圆、光、直”的技术要求,成为茶场的主要骨干。
1975年春节,是我平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外过的第一个春节,印象特别深刻。
按照惯例,每年腊月二十五左右,大队茶场除留两人守场外,其余人都放假十余天回家过年。这年春节的守场任务,由17岁的我和一位70岁的独身老汉魏大爷负责。记得茶场社员离开地处皇城山山顶场部的第二天,就下起了鹅毛大雪。我早上起床一看,哇!漫山遍野,银装素裹,一根根手腕粗的冰柱悬挂门前……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雪景,我既好奇又惊喜,不过,短暂的惊喜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苦闷和相思:往年这个时候,家中独儿的我准会拿着母亲给的钱去买好吃的,或者正与伙伴们嬉笑打闹,燃放鞭炮。而如今,在一片银色世界面前,分不清哪是路,哪是坑,门都不敢出,我们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往来,十分孤独。好在年年负责守场的魏大爷有丰富的经验,早已备好了生活基本所需,才不至于缺粮断炊。
除夕之夜,我和魏大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吃完年夜饭后,小聊一会儿便入睡了。没过多久,酣睡中的我似乎感到有人在叫我,原来是魏大爷急匆匆地推醒我,向我借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我猜想一定是有什么特殊情况,一问,魏大爷才告诉我:在我们住处不远的羊圈里,刚才持续发出惊恐杂乱的哀鸣声,一定是有狼来袭击羊群了。我马上起身跟随魏大爷出去查看情况,还没到羊圈门口,就看到至少有七八只狼发出绿色的凶光,瞪着我们,没有一点后退之意。魏大爷让我赶紧回屋点着火把,拿铁器过来,在我们的高声怒吼和一阵紧似一阵的铁器敲打声中,才把僵持了好一会儿的狼群赶跑了。
第二天大年初一,我因为受到深夜狼群的惊吓和寒风劲吹而感冒了,四肢乏力,食欲全无,但我们靠勇敢和智慧赶跑了狼群,保住了集体的羊群,心里仍然很高兴,很自豪。这一年的10月,我光荣地当选为县知识青年积极分子,并出席县第三次代表大会,还在会上重点作了事迹介绍,留下了青春奋进的足迹。
四十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下乡在农村过的第一个春节,心里总是激动不已。这个春节,我没有添置新衣,没有燃放爆竹,没有走亲访友,没有得到一分压岁钱,甚至连多与一个人说话、拜年的机会都没有,但“漫天风雪守茶场,除夕之夜斗群狼”的特别经历,留给我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