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郝 光 文/图
实 习 生 吕秋阳
骄阳炙烤下的钢轨有多烫?记者来到信阳北站采访时候体验了一回高温的威力。7月25日这天最高温度达到了36摄氏度,同去的年轻记者试着用手摸了一下被车轮磨的锃亮的钢轨,“好烫”他忍不住惊呼起来。“这温度不算什么,你去摸摸旁边的车厢,更烫人呢!”调车长张巍耀笑着说道。
信阳北站是信阳车站管内宁西线上的一个编组站,因与京广线连接又是一个枢纽站,调车员们的工作就是将南来北往的列车厢进行有序的解体、溜放、编组。我们穿过长长的铁路线来到调车员工作的地方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而烈日下根本无处躲藏。记者看到2名调车员正在忙碌地工作着,他们随着缓缓移动的货车走动,不时用叉子将手中单子上要解体的车皮的挂钩给松开,厚厚的工作服遮挡了烈日却遮挡不住汗水的浸透。
一名头戴黄色工作帽,身穿深色工作衣,瘦瘦高高的调车员,在空旷的火车轨道上格外地显眼。调车指导邓强告诉记者说:“这名调车员叫张巍耀,他是2006年进入调车员这个岗位的,至今已经干了7年,现在是一名调车长。夏季和冬季是调车员最坚难的工作时间。夏季稍不注意,就会被车皮烫伤;冬季天冷,手放在车皮上,稍不注意就会将手上的皮沾掉,因此我们都带上厚手套,穿着厚工作服。”
“像小张这样的调车员,我们北站总共有20多个人,年龄平均在30岁左右,年轻人,能顶着烈日、冒着风雪做这些工作,真的很不容易。”调车指导邓强告诉记者,张巍耀和工友们每四人分成一组,白天黑夜轮流着上班,平均下来,他们每天能够编组12—15列车,调动车皮500多节。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我们汗如雨下,皮肤已经感到阵阵灼疼,而烈日下依然工作着的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那么高大、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