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林

近年来,笔者经常在信阳的一些媒体上看到关于成语典故“闻鸡起舞”出处的介绍,大都是说“闻鸡起舞”出自河南信阳,有的甚至指出是信阳平桥区。那么,历史事实到底如何呢?“闻鸡起舞”的典故究竟源于何处?祖逖与信阳的联系点在哪里?

“闻鸡起舞”的典故出自唐初房玄龄等修撰的《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闻鸡起舞”的本意是指半夜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练武。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努力,以期报效国家。这一成语典故说的是两晋时期爱国志士祖逖与他的好友刘琨在国家社稷大厦将倾之际苦练杀敌本领的故事。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中赞叹道:“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祖逖,两晋之际著名的爱国将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他少有大志,生性豁达,行侠仗义,轻财重友,为乡里宗族所看重。时人称祖逖有辅佐帝王治理国家之才。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十年(289年),祖逖24岁的时候,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即司州主管文书簿籍的官吏。在司州任职期间,祖逖与刘琨关系十分融洽,感情深厚。他们都有建功立业、中兴晋朝的远大志向。两人同住一个房间,又同睡一床,有时晚上谈论日益颓废的国家大势,不免忧心忡忡,感慨时世艰难,夜不能寐。“闻鸡起舞”的故事就发生在祖逖和刘琨担任司州主簿期间。

那是一个凄冷的夜晚,万籁俱寂。面对内忧外患、江河日下的西晋王朝,祖逖十分忧虑时局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窗外,一轮皓月当空。不知不觉间,祖逖进入了梦乡。凌晨时分,祖逖在被窝里睡得正香。突然,一阵清脆的鸡鸣声从远处传来,吵醒了祖逖。他躺在床上想:“我要干一番大事业,就从现在做起。这鸡鸣声不正是催我奋发上进吗?时间多么宝贵啊!我不能再睡懒觉了!”于是,祖逖猛地披衣起身,推推身边的好友刘琨喊道:“越石(刘琨的字),越石,快起床。你听听,这喔喔的鸡鸣声,不是什么不吉利的坏声音,这正是在催促我们起来啊!”两个年轻人起了床,穿好衣服,拿下挂在墙壁上的宝剑,走出屋子,来到了院子里。

此时,四周还是一片黑暗,一阵阵冷风凉气直扑祖逖和刘琨身上。二人没有退缩,拿着剑在院子里飞舞起来。他们越舞越有力气,越舞越有精神,头发和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不知练了多长时间,天色才逐渐放亮。从此,无论是朔风凛冽的寒冬,还是赤日炎炎的盛夏,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只要一听到鸡叫,祖逖和刘琨就起床练武,从来没有间断过。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训练,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功夫也越来越好。祖逖和刘琨期待着将来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平定内乱和抗击少数民族贵族南侵的战争中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实现了他们少年时候立下的报效国家的夙愿。

以上就是成语典故“闻鸡起舞”的由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一成语典故源于信阳之说呢?事情的缘由在于当时的司州到底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据198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119页载:司州,州名。(1)三国魏统称司隶校尉部为司州,西晋始定为正式名称。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西晋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山、霍山以南、沁水以西,河南濮阳、汲县、朱仙镇以西、外方山以北,及陕西黄河、华山以东,山东冠县、莘县,河北邢台市、任县、鸡泽、丘县、馆陶以南等地。永嘉后废。(2)南朝宋元嘉末侨置。治悬瓠(今河南汝南)。北魏献文帝改为豫州。(3)南朝宋泰始中置。治平阳(今河南信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大洪山以东,倒水以西,应城黄陂以北。梁大通元年(528年)改名北司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名南司州,北周平北齐改名申州。

通过史籍不难看出,成语典故“闻鸡起舞”出自今河南洛阳一带,并不是源于河南信阳。但是,祖逖后来驻兵信阳平桥区一带,把“闻鸡起舞”的精神又带到信阳。可以说,祖逖与信阳有联系,成语典故“闻鸡起舞”的文化内涵是在平桥区发扬光大的。由于南朝时期在江淮地区设司州,宋明帝刘彧泰始年间置治平阳,即今河南信阳市。于是,信阳媒体上出现关于成语典故“闻鸡起舞”由来的一些讹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祖逖在信阳活动期间,把“闻鸡起舞”的精神播撒到信阳,并使这一精神在信阳生根发芽,从而大大丰富了信阳的历史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祖逖为后世留下的成语典故“闻鸡起舞”以及他身上折射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祖逖的“闻鸡起舞”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励精图治、壮怀激烈、报效国家、服务人民。这种精神正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信阳市政协委员,息县三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