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和地方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昨日,市人大代表、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东风就如何发挥税收职能,更好地推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向记者阐述了他的想法。

一是加大组织收入力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为建设魅力信阳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自机构分设以来,全市地税部门以经济增长为依托,把经济发展成果客观、及时地反映到税收增收上来,在确保税收收入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税收规模,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充裕的财力。2012年,全市累计组织税收收入40.31亿元,同比增收7.88亿元,增长24.31%。其中,组织地方级税收收入36.07亿元,同比增收7.05亿元,增长24.28%。为切实做到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税收增速与税收运行质效相统一,市地税部门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27字组织收入原则,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政策,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确保税收收入质量,使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加强调研当好参谋,为建设魅力信阳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地税部门要用好、用活、用足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壮大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工业企业,充分发挥建言献策、服务领导决策作用。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税收优惠政策,围绕信阳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下功夫、做文章。比如信阳要进一步发掘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要重点开发鸡公山、西九华山、金刚台、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产业;借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之名,大力开发房地产业,以优惠的价格和条件吸引全国人民来信阳居住;大力发展茶产业,做大茶产业链条、形成独具规模的茶产品集散地和市场;大力发展电子产业、轻工产业、医药产业等。二是深入纳税企业调研,为企业发展生产、改善经营、优化管理等方面提供信息,帮助想点子、寻路子。积极向上建言献策,争取出台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推动信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工业园区发展,坚决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等地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工业企业创规模、创特色、创效益、增后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地税部门自身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来优秀工商企业在信阳落地生根。

三是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环境,提高纳税服务质量,为建设魅力信阳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税收环境是新时期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地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一是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环境。牢固树立税收法治理念,把依法治税贯穿于地税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规范执法行为,所有税收事宜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执行。大力强化执法监督,加强税收执法督察,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二是营造公开透明的税收政策环境。牢固树立“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就是收过头税”的理念,做到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到位,打造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