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 炜
“大病补偿封顶线由2003年的1万元,到2012年统一提高至15万元,对一次性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超过5万元的参合患者,新农合实行分段补偿,5万元以内部分按相应级别医疗机构规定比例补偿,5万元到8万元部分按80%的比例给予补偿,8万元以上部分按90%的比例给予补偿。我手头拿到的这份数据让我感到振奋。”昨日,市政协委员赵安平谈到我市的新农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合工作,从2003年开始新农合试点,2007年实现全市覆盖,提前1年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目前,各级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已经建立,受益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广大农民的参合积极性逐年提高,参合农民逐年增加,2003年全市参合农民仅122.9万人,截至目前,参合农民528多万人(不含固始县),参合率达到99.36%。
据了解,我市的新农合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目前,我市达到了在村、乡、县、市、省五级医疗机构全面实现新农合直补。尤其是在全面实现市、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出院即补的基础上,我市结合外出务工农民较多的情况,积极开展了在外出务工农民较集中的地方建立新农合定点医院的服务模式和省级定点医院、跨省定点医院直补工作,实现了外出务工农民就地参合,就地就诊,就地报销。此举在全国开创了先例,得到了卫生部的充分肯定。
“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也有两个很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新农合目前没有立法,尚未形成规定的筹资模式,每年筹资成本高。新农合实施已经十年,目前尚未正式立法,没有形成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每年不一致,各级财政配套和农民个人缴费每年都是未知数,筹资成本高。”
赵安平委员接着介绍说:“这第二呢,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县外就医率居高不下,增加参合农民医疗负担。由于长期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表现在基层条件待遇差,人才招不来、来了留不住、基层人才上流严重等问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尤其是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服务能力不足,造成参合农民县外就医率高,长途奔波,增加就医负担。各级必须有效解决这两大突出问题,才能确保全市农民都能看得起病。”
针对当前我市新农合出现的一些问题,市人大代表殷世明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充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减少医院的趋利行为,避免过度医疗行为危害参合病人的利益;加强对医院的管理,特别是对民营医院的监管,规范其财务制度;强化医院医德医风教育,加大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反商业贿赂处罚力度。二是建议国家、省加快立法步伐,以使新农合工作有法可依,尽快建立长效稳定的筹资机制。三是尽快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归并到一个部门统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