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打出致富路

□本报记者 郝 光

春节期间免不了要走乡串户给亲戚朋友道一声新春快乐。除夕过后,记者来到平桥区的肖店乡给亲戚拜年,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平时安静的乡镇街道竟然会堵车,而且大部分都是外地牌照的车,不乏奥迪、大众、丰田这些过去只有在城市里才能见到的好车。

人们一般从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早上还没睁眼,记者就被窗外过往的汽车喇叭声给吵醒,拉开窗帘朝外望去,过去街道上熙熙攘攘骑摩托开三轮车走亲戚的场景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小汽车穿梭在乡间柏油路上,而从车上下来的人都操着共同的乡音,这些都是在全国各地打工返乡过年的肖店人。

近年来,肖店乡党委、乡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肖店人素有打桩的传统务工特点,努力打造“肖店基桩”品牌,培育劳务输出产业。成立了“肖店基建地桩”协会,注册了“肖店基桩”商标,使分散经营形成合力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据该乡乡长叶青介绍,肖店乡拥有各种桩机900多台,占全国基桩浇注产业96%的份额,形成以“基桩浇注”为主的劳务输出队伍5000多人,每年创收3亿多元。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当然要买车买房,这也是近年来肖店乡农村新型社区越来越漂亮、街道上小汽车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

县城,越变越漂亮

□见习记者 郭 靖

距离春节还有两天,2月7日上午11时,记者坐汽车回到老家所在的县城——潢川县。刚下汽车,就听到一位提着行李包的老乡感慨,这汽车站变漂亮了,一下子没认出来。回头仔细察看,还真不错!黄色的外墙、明亮的售票厅、整洁的候车室……原来的汽车站经过“改头换面”,正以美丽的新面孔迎接过年回家的返乡人。

听站内值班的工作人员说,新汽车站2012年年底全面投入使用,站内GPS监控中心、微机售票、电子显示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候车室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春节到这儿坐车的人再也不用担心露天等车受冻了。

下午,记者和老妈一起上街购年货。经过跃进路中段时,在曾经熟悉的风景中,突然发现一排高耸的住宅楼,记得以前跃进路中段是一排三四层的商品房,后面分散着参差不齐的房子,现在整条路宽敞整洁、高楼耸立,远远望去漂亮得很!出于好奇,记者停下脚步,仔细数了数居然有24层,还真不低!记忆中县城里仅有的一栋最高楼房在滨河路,只有21层,没想到家乡的楼是越盖越高了。

看我惊奇的样子,老妈笑着说,这几年,你在外地跑,偶尔回家也不出门,哪里能看到这些新大楼。如今,县城人的收入高了,住得也讲究,楼房建得又高又别致,还出现了不少西式住宅楼,房价涨到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了,买的人很多。

一路上,听着老妈的话,看着大片建成的高档楼房、马路上穿梭不停的车辆,记者不禁体会到,熟悉的县城也在一天天改变,正朝着现代化都市一步步迈进。

年味,最浓是亲情

□见习记者 郭 靖

春节还没回家前,记者就在电话里得知,今年到姑姑家一起吃年夜饭,想到两家人能一起热热闹闹地迎新年,心里着实美了一番。

过年,对记者来说,既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更是一个亲人团圆的佳节。最能感受团圆的时刻是每年的年夜饭,亲人们相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那种开怀畅谈、其乐融融的场面,让“年”的味道一下子涌上心头。因此,在哪吃、怎么吃年夜饭自然也是记者家过年最重要的话题。

记忆中,最早是在姥姥家吃年夜饭,一大家十几口人齐上阵,忙碌一整天做出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大家围在一起尽情地吃喝,各自畅谈着自己这一年来的苦与乐。最高兴的事是在饭后,我们几个小孩子照例先给姥姥拜年,每人都会获得一大包烟花和用红包包好的压岁钱,然后一溜烟跑到街口比放烟花。那种开心的时刻,着实让人怀念。姥姥离世多年后,吃年夜饭基本变成了下馆子或是三人家庭餐,浓浓的年味自然也淡了许多。

农历腊月二十九,一大早贴好春联后,记者和父母就来到姑姑家一起准备年夜饭。两家6口人忙活了大半天,做好各自的拿手菜,晚上6时许,期待已久的年夜饭终于在一阵鞭炮声响中开张了。桌子上摆着红烧鱼、炖羊肉、炒青菜等,都是平日吃的家常饭菜,最后,端上来的是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老爸说:“现在咱们过年也不图吃啥了,难得是自家亲戚能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姑姑看着我和姐姐说:“你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你们之间更要懂得团聚,珍惜亲情。来,吃饺子,祝我们新年心想事成,蛇年团团圆圆!”

是啊,如今过年,年味不再仅是改善生活,享受物质上的丰盛,更多是精神上的期盼。这种期盼是家人的团圆、朋友的相聚和对美好明天的祈愿。为了那份浓浓的亲情,期盼明年亲人能再一次相聚一起,包一顿饺子,吃一顿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