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 马媛媛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在长期奋斗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大别山精神是坚守信念、红旗不倒的精神,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胸怀全局、勇挑重担的精神。

一、坚守信念、红旗不倒的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区300多万优秀儿女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永远跟党走,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始终把革命的红旗高高举起,在腥风血雨中前仆后继坚持斗争,创造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代表董必武和陈潭秋回到家乡,撒播革命火种。1927年,在党的领带下鄂豫皖相继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开辟了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北革命根据地。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鼎盛时期,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主力红军4.5万余人,建立26个县的革命政权,成为仅次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1932年,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西征,鄂豫皖省委又重组红二十五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1934年,蒋介石对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1935年,高敬亭重组红二十八军,独立自主地坚持了根据地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他们以2000多的兵力歼灭国民党正规军5.5万余人。抗战时期,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东敌后抗日前线,离开了大别山。随后李先念率领的部队,逐步开辟了鄂豫边抗日根据地。1946年,国民党调集30万重兵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李先念率部取得了中原突围的胜利。中原主力部队突围之后,大别山只剩下刘名榜率领的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坚持了大别山的武装斗争。他们一直坚持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直到迎来全国革命的胜利。

二、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

红四方面军是在大别山走出的一支主力红军部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候,走过了10年艰难、曲折、辉煌的战斗历程。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行转战3000里,又创建了川陕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为了迎接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了艰苦的长征。他们三次过草地、数度爬雪山,历经磨难。红四方面军不管面临何种困难,他们都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因为他们的军训训词就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

三、胸怀全局、勇挑重担的精神

1931年夏,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军事“围剿”,6月初,我大别山军民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为策应中央苏区,大别山红军挥师南下,连克英山、浠水、罗田、广济四座县城,歼敌7个多团,有力牵制了敌人原派往江西兵力,配合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1935年初,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鄂豫陕边区,初步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但在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红二十五军决定再踏征途,北上陕北,以策应主力红军,迎接党中央,成为最先到达陕北的主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落脚点。1945年10月,中原军区成立,对战略要地武汉形成了包围之势,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1946年3月,国民党30万大军对中原军区包围。为了党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略部署赢得时间,中原军区以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念,构筑防御阵地,严阵以待地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6月23日,党中央急电中原军区“立即突围”,6月26日傍晚,中原军区主力分路突围,调动和牵制了国民党30个旅以上的军队,有力地支援了东北战场。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头,在无后方作战的艰苦条件下,自身损失近一半的兵力,调动和吸引敌人33个旅的兵力,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正是这种胸怀全局、勇挑重担的精神才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在新时期,我们要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大别山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宝贵的红色资源,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大别山精神,坚定信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作者单位: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