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专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博士、市优秀社科专家 邱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这个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15次,用7个自然段进行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来加以强调、加以谋划,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的发展依靠生产力,但更离不开生态环境,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既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竭泽而渔,也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能力,如此,必须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来看待,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
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补充。20世纪80年代,全球兴起的以德国绿党为代表的绿色政治运动,值得各国深思,可以说,生态文明已贯穿于整个社会变革之中,渗透于政治文明建设之中,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补充。
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有助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改善,生态道德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道德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的范畴中,是时代的进步,是建立生态社会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
二、信阳生态发展现状
市长乔新江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信阳魅力日益彰显的五年。环境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六城联创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相继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大大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生态软实力。如此,2012年11月,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了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信阳市以第14名成为河南最具幸福感城市。
三、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信阳
中共信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生态环境日趋优美。六城联创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宜居宜业的特色更加鲜明。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空气质量好中有升,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林业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形成,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绿色竞争力持续领先。为进一步搞好信阳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守如下要求: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发展经济,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坚持好字当头,努力实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是在发展道路上,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经济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子,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在发展道环境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信阳经济的整体素质资源消耗过大,低劳动力成本投入,科技贡献率率低,生态环境有待优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经济效率低,为改变现状,必须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