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霞

从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兴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革命红旗一直在大别山上高高飘扬。漫长的血与火的革命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一、大别山精神形成原因

大别山精神,是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起来的,是大别山军民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艰苦斗争中升华而成的。

大别山上汇聚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1920年3月,董必武等创办的武汉中学正式成立,成为湖北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徐向前、郭述申、许继慎、曾中生、陈赓等到达大别山,与当地成长起来的革命领导人吴焕先、李先念、王树声、徐海东等共同创建鄂豫皖根据地。

大别山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黄麻起义失败后,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黄麻两县尤其是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起义老区的人民,遭到反动派血腥屠杀。面对敌人一次次惨无人道的杀戮,鄂豫皖苏区军民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愈折愈奋,不屈不挠。广大军民的优秀品质,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内在因素。

大别山位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地带。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就使得敌人的会剿、围剿、清剿、驻剿一次比一次更加残酷。加之大别山山高路陡,经济落后,敌人屡次搜刮,人民生活极端艰苦。在这样的条件下,锤炼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的信仰、情操、胆略和意志。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客观原因。

二、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

大别山精神,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需要我们深入发掘、认真总结、科学诠释、精确表述。大别山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实事求是、排难创新,艰苦奋斗、依靠群众,顾全大局、勇挑重担。

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大别山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坚信中国共产党是穷苦人民的救星,党领导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敌人一定会灭亡。他们凭着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实事求是、排难创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从鄂豫皖边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使苏区不断发展壮大。

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大别山的革命战士和革命群众有着超乎寻常的艰苦奋斗、自我牺牲精神。红四方面军的军训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四方面军就是一支艰苦奋斗、铁胆忠心、敢打敢拼、勇于牺牲的英雄部队,许世友将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许世友将军曾7次参加敢死队,2次任敢死队队长,冲锋陷阵,九死一生,表现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鄂豫皖苏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苏区之后同党中央失去联系。1935年7月31日,红二十五军占领陕甘交界的双石铺,歼敌一部,截俘敌少将参议一名,获得一些文件和报纸。从敌人的口供、文件、报纸所提供的情报,证实中央红军正在北上,而敌企图阻止我主力红军北上。吴焕先与红二十五军领导当机立断,决定乘敌后方空虚,立即进入甘肃境内,并袭击天水县城,威胁敌人后方,打乱各路敌人的堵击部署,配合中央红军北上。后来徐海东说,吴焕先就是为了迎接党中央而牺牲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战略任务,但刘邓大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率领下,坚决果断地执行这一战略任务。

大别山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像研究和宣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那样,研究和宣传大别山精神。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史料和实物是大别山精神的具体见证和物质载体,对于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和理解大别山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弘扬大别山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以新的实践探索和工作成绩不断丰富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大别山精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中共新县县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