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林
信阳位于中国自然地理南北过渡带上,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对信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树立“生态立市”理念
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改变“人类能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走生态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全市每个县区、每个单位、每个社区和每个家庭。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将保护绿水青山、建设淮河源“生态屏障”当做自己的使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双赢的道路。
三、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着力打造生态文化。
首先,要科学地制定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尽快出台我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编制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充分利用信阳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紧密联系生态建设、旅游建设和经济建设,把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信阳建设成为底蕴深厚、文化丰富、环境清洁、卫生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市和生态文化大市。
其次,要加强生态文化科学研究,加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借助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加大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研究力度,围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再次,要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和谐魅力信阳建设。要进一步发挥信阳南北文化兼融的优势,加强信阳茶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干校文化、县域文化、淮河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编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护,进一步扩大信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积极建设生态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信阳是一个生态大市,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物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首先,要把信阳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城市。要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保证全市人民享有高质量的生活,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确保全市人民拥有高质量的环境。要保护和继承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各县区人民的文化和生活特性,培养全市人民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其次,要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建设,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充分利用地处南北重要地理分界线的优势,进行“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生态工程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并将环境保护融入产业工程之中,促进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系统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护信阳青山绿水。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监督、支持、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禁止擅自砍伐树木、过度开发矿山资源。要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的饮用水源保护、重点区域和行业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企业废水污染等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打造碧水蓝天的生活居住环境,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信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作者系信阳市政协委员、息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息县三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