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在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音乐离不开听,“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第一,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二,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体,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台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位同学都能上台表演,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和与人合作的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带给学生快乐,使课堂充满笑声。
第三,营造审美氛围。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利用有限的教材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如:可让学生带一些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或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教学园地、张贴音乐家的挂像等。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作为一名基层教师,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作者单位:信阳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