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五师。豫鄂边区是一个孤悬敌后的战略区域,没有巩固的后方,敌伪不断“扫荡”,顽军经常制造摩擦,斗争环境尤为复杂和艰苦。豫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1943年春的“淮南扩军”中,有8000多名豫南子弟踊跃参军,使新四军五师的9个团都补充了三分之一的新兵;在1944年7月至1945年7月的“发展河南、绾毂中原”中,由豫南子弟兵组成的新四军五师挺进淮北,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开辟了北达豫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豫南抗日根据地又成为新四军五师的指挥中心。至1945年5月,境内先后建立了信阳、信罗边、淮南、信随桐、信应随、罗礼应、经扶、信确8个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在中共豫南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信阳人民坚持八年抗战,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时期。此时,地处中原腹地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已发展成为全国六大战略区域之一的中原解放区。这里踞险地而扼要冲,既可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进行直接抗衡,又可对其他解放区形成有力支持。中原局势,维持全国。因此,蒋介石欲控全国,首先就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中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犯,1945年10月,集结在信阳四望山区的新四军五师发起了桐柏自卫反击战。为了加强中原力量,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和新四军五师整合,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解放军,总兵力6万余人。12月中旬,取得桐柏自卫反击战胜利的中原部队主力向豫东南大别山区转移。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议”。中原部队恪守协议,以宣化店为中心在罗(山)礼(山)经(扶)光(山)边区就地布防待命。而国民党却利用停战之机,以30万大军从四面扑来,抢占有利地形,把中原部队主力重重包围在中原部队驻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并步步紧逼,不断进攻和“蚕食”中原部队驻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未完待续)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