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钢

农村人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元素。中央采取农村综合改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三农”问题仍然较突出,农村发展速度缓慢。究其原因,农村人才匮乏,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明显,较大程度延缓了农村发展。如何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重视农村人才

人才是强国之本、固国之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即县级以下为“三农”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理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的载体,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资源。农村人才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很大潜力,一个优秀农村人才可以带动一个组一个村甚至一个镇乡的发展。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就等于为农村的发展“补脑”、“充电”、提供动力。因此,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理念,注重农村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为农村人才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二是牢固树立“大人才”理念。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较弱,农村人才对其影响和带动作用非常关键。当前农村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对农村的指导和带动乏力。而农村人才服务“三农”,要求的层次并不一定很高,应树立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就是人才的“大人才”观,大力开发农村人才,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广泛带动农村发展。三是牢固树立经营人才理念。对人才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只有以经营资本的理念搞好农村人才的开发、管理和服务,经营好人才,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型人才竞相施展才干,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发展农村,造福农村。

爱惜农村人才

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争当人才的氛围。一是营造“识才”氛围。加大对人才政策、标准、程序和作用的宣传,聚焦人们的关注目光,尽最大限度让公众掌握人才评、管、用相关知识,形成公开、清晰、透明的“识才”氛围。二是营造“重才”氛围。大力弘扬和提倡尊重人才、鼓励创业、褒奖贡献,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尊重、重视、重用人才的“重才”氛围。三是营造“惜才”氛围。各级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主动与农村人才交流,用真挚的感情关心、激励农村人才,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珍视、珍惜他们的才干,形成“才有所重、才有所值”的“惜才”氛围。这样,努力营造识才、重才、惜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根本动力。

培育农村人才

结合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市场急需人才和实用型农村人才。一是构建农村人才“伯乐体系”。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人才工作网络,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加大镇、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注重把基层具有先进管理意识和经验的人充实到各种不同的岗位上,使之成为农村发展的牵头人和致富的带头能手,同时又是懂人才、重人才、惜人才、用人才的农村人才伯乐,从而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二是培育农村人才“成长土壤”。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一批核心农户示范点、科技示范园,实行专家定点联系,解决种养殖技术上的难题,造就专业技术型农村人才;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专家讲座,加大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培育市场经济型农村人才;抓农村协会等各种中介、专合组织建设,开展各类产业发展、技术革新、知识交流、开拓销售市场等工作,从而提高农村人才素质。三是拓展农村人才“转化渠道”。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建设,以提高转移就业能力为重点,加强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培养多技能型人才,促进农民增收。

集聚农村人才

抓好农村人才工作,应努力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人才和拴心留人。农村人才政策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一,应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自主、灵活、激励的分配机制,从工资、福利、医疗、养老、工伤保险等制定优越的政策待遇,吸引人才聚集“三农”;第二,应探讨从婚姻、家庭、教育、医疗、就业等多角度制定农村人才优待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农村人才能够集中精力服务“三农”;第三,应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发展以及制定相应政策,使更多人认识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农村能够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从而用事业吸引人才,产业招商聚集人才。优化农村人才生活环境,应从农村艰苦的工作实际出发。可探索建立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农村人才服务组织和网络,针对农村出行难、信息闭塞等诸多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定向为农村人才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畅通诉求渠道,解决生活琐碎,排除人际纷扰,净化工作和生活空间,使之感觉到农村工作虽然艰苦,但身心仍然愉悦,从而拴心留人,使之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全心全意服务“三农”。

用好农村人才

人才的关键在于用,用之则愈出,置之愈匮。一是制定和完善农村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将作出贡献的广大优秀的农村人才纳入各类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范围,承担与其才能相适应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二是建立科学的农村人才评价体系。农村工作简单地以学历作为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欠合理,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既要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更要有科学的区域和行业的标准。特别是农村人才,应注意把握农村特点,制定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的人才测评体系,农业行政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上,重在农民群众认可。三是建立农村人才良性竞争机制。从体制上打破论资排辈、只上不下、只进不出的现象,在职称评定、岗位任用、牵头人确定上,用业绩说话,能者上、庸者下,大胆启用优秀人才,为他们创业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多种机会,最大限度发挥其才能。同时,建立和完善突出贡献激励机制,业绩受肯定,贡献受表彰,正当竞争受鼓励,充分激发农村工作激情和创业热情,做到才尽其用。四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在农村人才管理上,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早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农村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相对固定,变化不大,“南桔北枳”现象并不鲜见,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人才积极作用的发挥。应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大农村人才的合理流动,努力为其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充分发挥其特长,真正做到“才有所用、才尽其用”。只要发挥好农村人才在农村中的牵头和带动作用,就能更快、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助推新农村建设进程。

(摘自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