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程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就是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写作能力同步训练的重要,用一个标准、一套模式去要求全体学生。这样一来,全班几十位同学所写的作文往往是同一个腔调,这就使学生的写作心理活动出现差别。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维品质的差异。在思维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方面,有的学生写作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一气呵成,写的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有的学生思路狭窄,思维紊乱,脉络不清,写的文章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写作能力的差异。在审题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方面,有的学生对题目判断准确,立意高远,词汇积累丰富,妙语连珠,写的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而有的学生取材范围确定不明,提起笔来不知取什么材,达什么意,语言干巴,词汇贫乏,写出的文章淡而无味。
兴趣的差异。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存在很大差别,如有的学生对写作本身感兴趣,一到作文课,他们的大脑便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平时他们总喜欢写日记、观后感之类的文章;而有的学生却讨厌写作,视写作为苦差事,一到作文课就会产生焦躁、恐惧的心理,主要是平时懒于动笔。
既然学生的写作心理千差万别,中学作文教学就应该充分适应这种个性差异。为此,在作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要因人制宜,因材导写。
首先,命题要有选择性。教师在命题时,要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从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命题尽量提供难易不等、类型不一的若干道作文题,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写。
其次,指导要有针对性。作文写前指导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指导的重点要放在思想的点拨上。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必要时帮助他们解决选材的困难。对具有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学生,要侧重于帮助他们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使他们认识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单位:信阳市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