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登上一座小山,清风拂面,暖阳抚背,放下手中的《宋词三百首》,看天,看树,看湖,碧空如洗,绿树苍翠,湖光潋滟,感觉通体舒泰,心中畅快。

忽然听见好像有音乐传来,如清洌流泉,溅落碧潭;侧耳细听,又似乎只有风声瑟瑟、鸟鸣啾啾。信步前行,再登上一座山头,看见林海中露出一角飞檐,风中的“清乐”这时也变得更加清晰,这种由木鱼、铜磬等法器,敲打出的声音,配以似唱似诵的念经声,如天籁之音,让人安神宁心,又若有所思。

佛教音乐在寂静的山头缭绕着,对面的山崖有细细的瀑布,在风中飞散成星星点点的如丝如缕的雾岚,烟一样在山谷翻涌,在我脚下弥漫。这让我不由得吟起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到苏轼,我们信阳人最熟悉的是他的那句“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评语,其实信阳还是他读书悟道、思想飞跃的重要地方。元丰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他从开封去黄州,路过信阳光山净居寺时,看到此处山色秀丽,风光绝佳,就在这里停留休息。他经常在寺前大银杏树下读书,并为之赋诗:“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净居寺居于大苏山和小苏山之间,苏轼自己又姓苏,他把这里称做“吾家山”,把居于净居寺当作了回家。在喧嚣的京城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在山水如画的此地,都随风飘逝;被一帮小人嫉妒陷害的悲愤,在这里也因佛教大义而逐渐宁静下来,他感觉找到了栖息自己的灵魂的地方,他的思想和文字也因青山秀水、佛音禅理而豁达、通透、空灵,所以他会在诗中明显流露了自己对净居寺留恋:“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他甚至有了在此皈依佛门的渴望。

中国有句名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东坡在北宋的宦海沉浮,几经磨难,都是因为他太优秀,就像一轮明月,使得无数星星黯然无光。我常常在读他的诗文、练他的书法时,有一种错觉,好像他就是我的师友,我应该请他一起品茗把盏,与他一同寻山问水,一道吟诗诵月。

风过耳,与谁听?

青山不言,湖水无语,我迷失在山水里,且听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