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个“买菜男”,每天一大早走到菜市场,实在不知道该买什么。只能像当年的侦察兵那样,左右瞅着哪儿有农村来的卖菜的,抓“舌头”一般抢一点;倘若没有,只能硬着头皮去买“变了味”的所谓绿色食品。至于早餐,社会上有短信为证:说不定就可能买到地沟油油条,吃到苏丹红咸鸭蛋,喝上三聚氰胺奶粉,啃个染色馒头……
去年,网上流行着一句顺口溜,至今依然管用:“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这句貌似夸张的调侃,在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显得是那么真实,透露出公众的担忧与无奈:我们还能吃什么?
若干年前,我们担忧的是吃不到什么,如今,我们恐惧的是怕吃到了什么。从前几年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到“一滴香”、“毒豇豆”;而“瘦肉精”还没有硝烟散尽,“染色馒头”、“毒豆芽”却又粉墨登场;麦当劳的“橡胶门”刚让我们虚惊一场,添加剂的“早熟门”——激素和抗生素又秘密地潜入各色食物的机体,令人防不胜防。不久前,媒体再次揭开行业内幕:激素和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每天喝奶吃肉,就相当于吃下一定剂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据有关研究团体统计,仅在2011年前6个月,新闻报道出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已超过500件。面对餐桌,我们可以选择的安全食品实在是少之又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放心。然而,一系列或明或暗的公共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企业和商人一再铤而走险?我们在指责政府有关部门难辞其咎的同时,更应该拷问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商人心里是否还有社会良知、身体里是否流淌着“道德血液”?温家宝总理就曾痛斥食品安全问题:“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毫无疑问,食品安全危机背后透露的是信任危机,信任危机背后实际上是道德缺失,道德缺失背后显现的是体制机制和社会风气问题。中国企业在发展中缺失的不仅仅是商业法则的遵守,更缺失道德的自律。须知,“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因此,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当一个小商贩,如果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坑害消费者和败坏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其结果是在“业绩”逞强的同时,也是自取其辱的“好日子”的到来。因为,在我们虽然吃不到什么好东西的时候,却“吃”到了提高道德素质的盛宴。那时,一定会送给他们一个永久的称号: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