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阅读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变成了共性化活动;大家喊着相同的口号,迈着一致的步伐,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着军事化的操练。这哪里有“语文也是人文性学科”的气息?
一、阅读是选择
由于每个人的家境、经历、性格、兴趣、思想等的不同,对阅读的需要也是不同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选择。同样看《红楼梦》有人看到豪华,有人看到荒淫,有人看到真爱,有人看到排挤,有人看到宫廷秘史,有人看到世风日下……多么丰富多彩!可是,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传授一种观点,忽视甚至蔑视学生的解读。我们高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口号却不付诸实施,本应“大狗小狗一齐叫”(别林斯基语),但在课堂上似乎只有“一个声音在高叫着”,“小狗”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了,“万马齐喑究可哀”啊。把阅读权归还学生,这是目前我们阅读教学中需要极力营造的氛围。
二、阅读是审美
阅读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看。事实上,认真的读者都不会把阅读仅仅看作是阅读别人的事情,而会把自己或多或少融入作品中去,与作者同悲同喜,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然后升华自己。阅读不仅在品味作品,也是在品味自己。如果教师只是独步课堂,统摄话语大权,学生怎能品尝“梨子”的滋味呢?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有利于学生感悟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熏陶,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三、阅读是发展
把阅读归还学生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通过它促成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阔阅读思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
挑战现成结论。对现成结论打上一个“?”,如学生对《故乡》中的杨二嫂是一个势利、世故,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的小市侩形象这一定论的质疑,杨二嫂生存的狭窄环境,促使她性格的畸形,她原本也模样端庄,不大言语地坐在豆腐店门口,她也是一个环境的受害者,这别具一格的善良解读,不仅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体现学生的胸怀和同情。
挑战定势思维。如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学生有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搬出去不万事大吉了吗?当大家围绕“移山”与“不移山”的观点打转转时,这个学生却能另辟蹊径提出“移屋”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思维定势的挑战,当然,愚公移山不移屋自有他的道理,但这一问题说明学生思维的活跃。挑战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是我们需要着力培养的。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性阅读,把阅读归还学生,让学生多多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吧!
(作者单位:信阳市浉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