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人性的本质上讲,道德即是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因为有了道德正义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诚实守信和和谐温馨。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不负责任、不讲诚信、不凭良心、见利忘义之类事件时有发生。诸如食品安全事件的“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房地产事件中北京的“楼扒皮”,上海的“楼倒倒”,无锡的“楼薄薄”;医疗卫生事件中南京的“人死还收费”、“玩死”徐宝宝……甚至连行侠仗义、拾金不昧等美德义举也被金钱染指。不久前,温家宝总理质问房地产商是否流有道德的血液,最近又痛斥“道德滑坡”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如果说“楼扒皮”、“地沟油”拷问的是商人的道德,廉租房拷问的是官员的道德,医疗事故拷问的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扶不扶”拷问的是民众的道德,那么,我们毋宁让社会暂时停顿一下,开展一场全民性的道德大讨论;如果说在追逐利润最大化成为共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沦丧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代价,那么,我们宁愿让经济暂时止步一下,费点心思去重建道德和文化的大厦。
为什么人性的良知屡遭玷污,道德的底线一再失守?难道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道德沦丧也是这必然的必然?我看不然,市场经济定然是有道德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恪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原则,出现了多少以仁义立世、立业的儒商大贾;美国有句名言:“要靠做好事成功”。许多美国企业在其商业行为中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塑造道德形象,在道德被市场化和市场被道德化的良性循环中,建立自己的商业道德体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强调,市场经济中的人是具备基本道德和基本素质的,并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而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是的,无论是商业、商人,如果没有任何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是像野蛮社会一样,为了生存和逐利,不惜出卖人性和良知,只留下欺诈和弱肉强食,那不仅毁灭了市场经济,更有甚者,将会导致“道德不存、国将不国”危险境地。以践踏道德、泯灭人行为代价去追求金钱,绝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金钱是财富,但财富绝不仅仅是金钱。小而言之,声誉、健康、和谐的家庭是一个人的财富;大而言之,道德、信用、尊严是全社会的财富。惟其如此,才是个人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