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剑

近日,在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方兴未艾之时,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向全党发出“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的号召,眼下,领导干部走基层已成为一种潮流。笔者认为,干部走基层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奋勇前进的英明之举。年轻干部应成为走基层的主流群体,走基层更应成为当代年轻干部的必修课。

年轻干部需以走基层强“底气”。李源潮同志讲,年轻干部主要有四个缺乏:一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二是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刻理解;三是缺乏艰苦环境、复杂斗争、严格党性要求的考验和经历;四是缺乏基层工作尤其是直接的群众工作经验,很多同志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在机关里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缺少基层的历练。笔者认为,李源潮同志讲的实质上是“年轻干部缺少执政的底气。”我们前几代共产党人与全国人民共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在枪林弹雨中与人民相依相惜,在血雨腥风中同舟共济,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这一切已成过去,或者说这是历史的总结,且应归功于前几代共产党人所缔造。年轻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战略接班人,是下一步中国社会的执政中坚。在党内民主、民主政治渐行渐近的形势下,今天的年轻干部下一步凭什么执政?底气在哪里?如果仅凭“组织意图”恐怕难圆其说。笔者认为,唯有走基层。只有走基层,才可了解基层、知晓基层,这是任何时候治国理政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走基层,才能了解群众需求,进而不断努力满足群众需求,这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普遍适从的真理;只有走基层,年轻干部的理想、信念、追求才不会偏离历史前进的方向,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才会真正端正、清醒。央视记者柴静坦言,当我们纠缠于互联网上眼花缭乱“神马体”,浮云一般飘来飘去的“网络红人”,迷失于“羡慕、嫉妒、恨”的社会情绪,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孰不知,火热现实生活正在发生深刻而“美丽”的变化。同理,当众多年轻干部总在办公室、会议室奔波,总在网络上、电脑上忙碌的时候,殊不知千姿百态的基层正以气象万千之势演绎着发展变奏曲。倘若,年轻干部不走下去,怎么掌握国情,怎么治国理政?

年轻干部需以走基层添“才气”。历代共产党人都是在流泪、流血以至献出生命的历史中历练出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带领人民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能力和水平的。但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作为未来执政中坚的年轻干部多数是地道的“三门”干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又都是在和平、稳定环境下成长、没有经历大的风波、大的困难,尤其是近年来考录的多数年轻干部更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生活条件宽松、优越,根本谈不上吃苦、受累。无论是应对、驾驭复杂考验的能力水平,还是战胜、挑战困难的精神气质,都值得拷问,需要磨励和打造。在此情况下,让年轻干部走基层成为最佳选择。基层不仅有高山、险滩、急流,还有柴米油盐醋、衣食住行学、鸡鸭鹅鱼蛇,处处都是学问,样样都是考验。比如,“三农”问题至今在广大农村改观不大,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课题依旧,怎么去推进,远不只是一两篇调研文稿、一两个会议可以解决;当前全国范围广泛出现的“386199”部队系列问题,也远非坐在机关里看看报纸、听听新闻就可以深度感知、突围解决的。再比如,社区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寻求突破,既有效扩大民主、实行居民自治,又有力加强管理、确保社会稳定,除了顶层设计上需加力外,众多细节实施更待攻克。严格意义上讲,在机关、在办公室动动笔头、敲敲键盘、画画图纸的不能算是领导干部,应算是政工干事、政务干部、技术干部,真正能在基层组织、发动、指挥、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才能叫领导干部。试想,如果不了解基层,遇到问题瞎指挥,群众能拥护?如果在基层与群众说不上话、谈不拢,怎么做群众工作?为此,年轻干部究竟有没有能力,能力究竟怎么样,必须到基层去检验,必须到基层去提高,即增添“才气”。

年轻干部需以走基层增“灵气”。如今县级及其上级机关的多数年轻干部,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写写文稿、上传下达、检查考核及其他公共杂务,广义上都是辅助领导工作,为领导决策、指挥、调度服务。而这些都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繁锁、严谨的规范和规则来维系和支撑,且对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也有明确要求。时间长了,很大一部分年轻干部思维受到禁锢、认识难以拓展、创新能力丧失,以至于思维模式化、工作套路化、说话公式化,通俗的说法“磨掉了原本有棱有角的个性”,即“没有了灵气”。即便有些灵气,更多在于权谋、手腕、官场。但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笔者认为,我们党内除了需要要有严明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外,更需要永葆旺盛的生命力、鲜活的发展力,特别是年轻干部要与老同志、与其他领导干部要有鲜明区别,更需要在不断总结中更加聪明,更要有灵气、朝气、锐气、虎气。而基层,正是“灵气”所在。年轻干部走基层,正当其时。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这个道理。走到基层,面对群山峻岭、百草丰茂,或许会茅塞顿开;看看弱势群体的艰难生活,或许会良心发现;找群众拉拉家常、说说笑笑,或许会重拾动力。

年轻干部需以走基层改“官气”。当前,极少部分年轻干部官位、职位不高,但官气浓、官味重、官派足。与群众交谈,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公务出行,动则公车接送,食宿全待公款安排;对待群众诉求,官话、套话频出,假话多,实话少。更有甚者,言行举止完全不顾及群众感受,行事张扬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角。减少“官气”,增加“平民气”,多些服务意识,已成为摆在当前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而走基层是最好的路径,远比强调纪律、纪律处理更为有效。只有到基层,年轻干部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时至今日最管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的创造;纵观历史,“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真理反复呈现。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干部干事创业的平台;没有人民的拥护,“官”不是“官”,所有的排场、讲究终毫无价值。只有到基层,年轻干部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到基层的重要性。基层稳,则天下稳;基层不稳,社稷难安。国家的每一项政策措施,都需要落实到基层,而设计的科学性、层级的执行力、基层的现实性与政策的初衷、落实的效果密切相关。这样所谓“官”的意识会改观,心态将更加平民化。只有到基层,年轻干部才能感受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基层就是现实中国的真实写照,既要执行上级指示,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更要考虑政策、政治、风俗、人际、经济等各方面的现实问题。真正走到基层,机关里的空想、埋怨会减少,眼眶里的泪水、期待才会增加。

年轻干部需以走基层提“人气”。当前,很多年轻干部或者因为群众交流少、或者因为能力不强、或者因为待人接物不当,群众不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工作开展难、推进难,即人们常说的“人气”不旺。也有极少部分因为思想观念上认为现在的群众仍旧易蒙、服压、好管理,以为自己做什么群众既管不了也不会管,真真假假已不重要,做做样子图个交待,服务意识淡薄。但事实是,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表现在行动上。无数群体性事件、上访事件充分说明,现在的群众法制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空前高涨。特别是年轻干部一旦脱离群众,不为群众所认同,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胡锦涛总书记告诫我们,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领导干部走基层,最重要的任务是重拾民心,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年轻干部到基层,更要动真行暖民心、以真心解民忧、用真情交朋友。年轻干部只有走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群众解决问题,才会被群众认识、了解以及拥护;也只有走到群众中间去,与群众结亲、交朋友,才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与群众沟通心灵、听到群众的心里话。只有人气指数提升,年轻干部工作才好开展,发展才会加快。

(摘自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