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瑞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精神和文化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贯穿道德教育。语文德育即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以及广泛的人文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文质兼美、思想性强,其德育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人文关怀,通过各种渠道,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
1.人与自然的人文主义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思想道德教育;4.理想情操教育。
二、语文德育的特点
语文德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采用读、写、听、说等形式,发掘教学中蕴涵的教育因素,使学生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思想雨露的滋润。因此,语文德育具有自己独具一格的特点。
1.内容丰富
语文德育的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每册课本的不同单元,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互不相同,一个单元的不同课文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各有差异,就是同一篇课文里也可能同时蕴含着几种不同内涵的思想教育因素。
2.情理交融的渗透性
语文德育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多是以情感人,以知喻人,以理服人。因此,语文德育总是情理交融的,它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学生心田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显隐结合的针对性
语文德育中既有显性教育,又有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是课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等,这些大多是直露的;隐性教育主要是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以及教师教学中的言传身教等。语文教材是为学生而编的,语文课堂是为学生而设的,语文教学是为学生而开展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语文德育的针对性。
4.日积月累的长效性
语文课时多,每节课都无法避免对学生进行有形或无形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日积月累的直接灌输与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既是明显的又是长远的,从而使学生在成长中逐渐形成优良的品质。
(作者单位:信阳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