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活泼好动的陈艳(左)一进入天车的操作间就判若两人,坐在操作台上的她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你瞧,她在师傅张巧玲手把手指导下工作得多么认真!

□本报记者 郝 光 文/图

一说起钢厂,人们就会联想起头戴安全帽、身穿防护服,在钢花四溅的高炉旁的炼钢工人,而在信钢公司这个整天与高温和钢铁打交道的地方,在被光和热映照的厂房上端,还活跃着一群英姿飒爽的“娘子军”,她们与男同志们并肩工作,因为她们工作的地方是在离地20多米高的天车上,她们也就被厂里的职工们誉为信钢公司的“空姐”——天车工。

9月19日这天气温突降,寒风中夹杂着阵阵小雨,让来不及添衣的人们有些不适。我们来到位于平桥区明港镇的信钢公司,按照规定领取了安全帽进入生产厂区。一进入高大的炼钢车间,我们说话的声音立刻被轰轰作响的机器声所淹没。陪同我们的信钢公司电视台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信钢公司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炼钢都是自动化生产,采用的转炉干法除尘技术在世界领先,工作环境大为改善,已经看不到过去工人们守候在炼钢炉旁人工作业的场景了。他指着高空来回移动运送坯料的天车说,“空姐”们就是在这个地方工作的。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顺着狭窄而陡峭的铁梯上到20多米高的车间顶部,站在上面往下看,只见不远处自动化的炼钢转炉将冶炼好的钢水倾倒出来,经过浇铸变成了火红的钢坯被传送带运出来。经了解,天车有三个工作跨,一个跨在高炉前负责吊运铁水和冷料,还有一个跨负责吊运出炉的钢水去浇铸,然后就是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叫精整跨,负责坯料运输。站在如此高的地方往下看一般人都会感觉头晕,连走路也得小心翼翼,虽然两旁有护栏,但仍感觉不放心。这时候从天车里出来一个个头不高戴个眼镜的小姑娘,她动作麻利地从天车狭窄的工作室出来,又沿着悬空的天车顶部来到通道上。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女孩叫陈艳,是大专毕业分来的,工作时间还不到两年。在我们的要求下,她给我们展示了天车工的工作流程。看着她爬高上低灵活的身影,我们由衷地感到佩服。“其实她也不是天生的胆子就大,才来的时候看见这么高的天车,她吓得都快哭鼻子了,上都上不去,别谈在这悬空的地方工作了。”陈艳的师傅张巧玲笑着说。

攀谈中我们了解到,信钢公司炼钢厂天车精整工段共有员工52人,而女员工就有36人,占全工段人数的70%,是地道的“娘子军”。正是这样一支“娘子军”,在工作中巾帼不让须眉,多次获得“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天车工工种状元”、“信钢岗位技术能手”、“信钢岗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在河南省第二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中,两名选手的理论成绩进入前十名,获“省技术能手”称号。今年3月份,炼钢厂传来喜讯,运转车间天车精整工段荣获了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天车是一个特殊岗位,这个班组年龄最长的女工张巧玲在天车工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使她落下了颈椎病,疼的时候连脖子都不敢扭一下。她告诉我们,姐妹们每个班都要提前30分钟上车,进行有效的设备检查、试车,确认无误后上下班进行交接,接班后一坐就是4个小时不能动。工作中需要精力高度集中,肚子饿了要挺得住,眼睛困了要熬得住……往往是困了就喝口水或者拧一下大腿,实在不行就站起来操作。由于是在1平方多米、四周封闭的钢板操作间工作,根本无法隔离阻挡散发着500度高温钢坯的热辐射。夏天,环境温度高达60度,操作间内空调开着温度仍有40多度。酷热中,女工们兢兢业业、挥汗如雨,小小的驾驶室内如同一个小蒸笼一样,汗水和着粉尘在她们脸上和起了面。冬天,驾驶室高高在上,四面冷风直钻室内,冻得人四肢发麻。

随着信钢公司300万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精整跨天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频繁,每一夹5吨多重的钢坯,就这样一夹一夹地在女工操作中吊运、码垛。一个女工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周日,天气酷热难耐,张巧玲在当班检查中发现夹钳钳体不平,需要调整,若不及时处理会发生掉坯事故,通常这样的工作需要维修工与天车工2人配合反复完成调整。但由于周日,维修钳工当天调休,为不影响生产,张巧玲立刻将夹钳落到地面,忍着被红坯烤烫的钳体散发出的高温,将手小心地伸入涂满润滑脂的钳体内,拧动螺帽,对夹钳进行了调整。完成第一次调整后,她又爬到车上吊起钳体检查调整到位与否。如此这样上下天车反复几次,等调整完毕,手臂上、衣服上糊满了润滑油,汗水也湿透了工作服。她不顾脏和热,立刻又上车投入到了生产中,将影响生产时间降到了最低。这只是天车女工们工作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写照,但受到大家一致好评。“艰苦的环境虽然对人是一种煎熬,但也能给人最好的磨练!”张巧玲骄傲地告诉我们说,2010年她们班组取得了全年出、转300万吨铸坯无事故的优异成绩,为公司的生产稳定、快捷高效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