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在一个乡中学教书,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感到文化的匮乏。因此,每隔一两个星期,都要到市内来一趟,为的是买几本有关教学或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外书籍,那种得到新知识、开阔新眼界的感觉真好。由此,笔者想到,虽然现在农村比那时的条件好多了,但世易时移,农民依然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饥饿”者和期盼者。令人欣慰的是,在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一道道文化大餐送到农村,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他们致富送去了一把“金钥匙”。
据《信阳日报》消息,新县千斤乡共为9个村建设了“农家书屋”。由文化协管员担任科技文化宣传员,通过教材辅导,宣讲报刊上的文章、典型事例释法等,村民受到广泛教育。正如当地农民所说,“农家书屋”就是他们身边的宣传员、技术员、信息员,不但提供众多致富项目,而且还教致富的技术。这是农民的心声,也是民生的根本。
“农家书屋”建设是国家的一项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不但对农民的精神风貌、观念意识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助推农村经济发展。说白了,就是有利于农村两大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建好后,却没有很好地加以管理和利用。笔者以为,要想有效发挥“农家书屋”的娱乐功能、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引导、帮助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就必须在建设、管理和利用上做文章,像新县千斤乡那样,让“农家书屋”的民生作用最大化。建设“农家书屋”,不仅要发挥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其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开展知识扶贫、技能培训、送书下乡、读书猜谜、文艺调演等宣教活动,来活跃农村读书氛围;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坚决杜绝“建时一阵风、建后无人问、重建不重管”现象的发生,努力把“农家书屋”建成一个农民学习、求知、致富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家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问题,满足农民求知致富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培养广大农民树立书中自有致富路、书中自有“文明戏”、书中自有和谐歌的理念,引导他们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达到培育新型农民的目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农家书屋”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诚如新县千斤乡的干部群众所说,“农家书屋”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发挥了“小书屋大民生、小书屋大作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