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柳

9月14日清早,穿过如织的车流和神色匆匆的上班人群,记者来到东方红大道旁的浉河区民权办事处红太阳社区居委会。

趁着还早,记者在居委会楼下的早点摊要了一碗热干面。摊主一边烫面一边说:“你不是这片儿的人吧?”当听说是记者,要来采访这里的居委会主任时,他竟然主动介绍开来:“我们居委会主任叫周超琴,她这个人,心里就像装着一团发热发光的‘火’,对人特别热情,为我们办了很多好事,我这个早点摊就是她帮我弄起来的……”

付饭钱时,摊主执意不要。他说:“你来采访周主任,你的早饭钱我肯定不要!”一个辖区群众对来采访居委会主任的记者这般热情,好像不多见,这更激发了记者了解这位周主任的好奇。

执意放下饭钱,记者刚要走,摊主指着远远过来的一位骑自行车的红衣女子说:“看,那就是周主任。”迎上去,寒暄几句后,记者被这位透着股家常劲儿的周主任带到居委会办公室。“请先喝杯茶,坐一会儿,我得先去辖区路段检查卫生。”“我跟你一起去吧。”记者跟随周超琴去检查卫生。说是检查,其实也包括打扫;说是一会儿,其实,仔仔细细检查完就将近两个小时了。

“记得这里以前都是破破烂烂的砖瓦房。”当走到居委会辖区的青龙河时,记者发现记忆中那成片的旧平房已经被拔地而起的淡黄色楼房所代替。

“是的,以前这片是港口机械厂的家属院,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地势低洼,没改造之前基本上是破棚子、瓦房,逢雨季就淹,老百姓苦不堪言。港口机械厂破产后,我们居委会接管了这个家属院,下决心改变常年被淹的状况,于是,开始跑手续,由办事处垫资,把棚户区改造成楼房。”

“2010年5月拆迁,9月动工,今年8月竣工,到今年年底居民就可以搬进去了。”

正说着,一位老人背着手来到新楼前。“胡叔,您又溜达来了。”周超琴跟这位叫胡德富的老人打着招呼。

“恁好的房子,我几天不看心里就急。小周,快交钥匙了吧?”

“快了,快了。后续的工作一做完,就把钥匙交到您老手里。”

“胡大爷,建这么好的房子,你们自己要掏不少钱吧?”记者趁机问。

“每家80平方米,两室两厅,政府没挣我们一分钱。”胡德富指指周超琴说,“要不是这闺女操心,我们还守着破瓦房呢。”胡德富说,以前夏天只要连下几天雨,屋里的水就有齐腰深,“2007年雨下得最大,小周带着几个干部忍饥挨饿,忙活了五六个小时,把我们的家什抢搬出来,还帮我们租房,给我们买粮送水,我老头子每回想起来都感动。”

红太阳居委会实际居住人口3000多人,1000多户,棚户区有56户。这棚户区中大多是老弱病残买不起房子的居民。当初考虑到这些居民的安危,要给他们重新建房。有的居民不愿意,说:“我这地皮多精贵,不能拆。拆了,我一家老小到你周超琴家住。”周超琴不急不恼,带着干部们三伏天里走东家、串西家,面对一张张冷面孔,耐心地与他们唠嗑拉家常。

在新楼前,记者遇到也来看新房的章强,他向记者说起旧房拆迁时的事。他说自己先前守着老房不愿搬,周超琴找他家人,关系好的朋友来劝都不行。后来,周超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看看你的老母亲一直有皮炎好不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你们住的是车间仓库,这里以前常年放的是硫酸这样的化学用品,长期阴暗潮湿,一年都得刷几次石灰。你是个孝子,忍心让你母亲继续住这样的屋吗?”“周主任最后一番话点醒了我,我也不知道以前咋就恁倔。”章强笑着说。

“周主任,我正找你呢。咱们合唱队的队员都通知齐了。”从新楼转出来后,一位大姐喊住周超琴。“辛苦啦,李大姐。我一会儿就印歌谱儿去!”周超琴说。

在红太阳社区居委会,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化,有3家破产企业,小区下岗人员多,而且随着农民兄弟进城务工流量的增大,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如何把大家聚在一起,心使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周超琴动了动脑筋,于是就有了社区合唱队、社区秧歌队,还有社区文化剧团。

社区合唱队队员李秀红对记者说:“我们原来是‘单位人’,在单位时有什么事都有单位来管,现在企业破产了,许多人担心变成‘社会人’没人管。现在看来,有周主任这样的热心人,我们居住在红太阳社区感到很安心。”

红太阳社区居委会在周超琴的带领下, 获得了很多的荣誉。算一算,她干居委会工作已经10年了。10年里,她说自己的心已经深深地和社区群众的心连在一起。当记者夸她看起来比44岁的实际年龄小很多时,她爽朗地笑了:“谢谢夸奖!每天都与群众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乐呵开心,能不年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