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履行领导职责的行为方式和风格。省委书记卢展工多次强调:“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何平九论”又进一步阐释了这一重要论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关系到共青团事业向前发展的深刻变革。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这一思想,不仅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武器,更是指导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为党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全市共青团组织要以学习贯彻“何平九论”为指导,深入推进“青春建功经济区 魅力信阳展风采”主题活动,强力实施战斗力工程、生命力工程、贡献力工程、凝聚力工程,团结带领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魅力信阳、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伟大进程中做出新贡献,努力为党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
一、以作风建设为首,强化战斗力工程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战斗力。加强和改进团干部作风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对于广大团干部更好地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对于进一步推动信阳团的工作实现新发展、更加有效地组织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投身魅力信阳建设至关重要。
1.加强作风建设,要强化团干部“勤奋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廉洁务实”的良好形象。团干部作为党干部队伍中比较年轻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上,在党内生活和党性锻炼上,在工作实践磨练和工作方法训练上,与党和青年的要求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和不足。因此,团干部尤其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勤奋好学的表率;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做团结协作的表率;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开拓创新的表率;要培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情操和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做廉洁务实的表率。
2.加强作风建设,要正视团干部队伍中的不良现象,深化“三种能力”。要针对不同程度存在的急功利、绕难题,重形式、轻实效,工作虚、作风飘,囿于旧、窘于新的问题,深化学习调研能力,使团干部通过学习调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大提升。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按照“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竭尽所能为党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深化创新能力,团干部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直面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挑战,时刻注重工作思维、工作手段、工作领域的创新。
3.加强作风建设,要与抓具体工作任务落实结合起来,解决“三大问题”。要重点加强对新形势下团的工作科学规律研究和探索,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基层工作机制、团组织建设机制、青少年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青年组织动员机制。要针对基层团组织中存在的软、瘫、散现象,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组织团建工作;要重点解决共青团事业发展与青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不完全合拍,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领域不够宽、手段不够强、凝聚力下降的问题。
二、以组织建设为基,夯实生命力工程
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的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是关系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实现各项职能、保持自身活力的“生命力工程”。
1.构建党建带团建工作体系,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党建带团建是新形势下推动团的基层建设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要深入贯彻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座谈会和全省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推进会精神,认真落实中组部、团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完善党团联动工作机制,优化基层团组织的外部环境,形成制度化支持和保障,抓好分系统贯彻落实。要健全目标管理体系、完善评估考核标准、创新测评手段,推动形成“党团任务同步下、党团活动同步搞、党团考核同步抓、党团队伍同步带、党团阵地同步建、党团经费同步筹”,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格局。
2.构建良好的组织运作机制,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一是继续开展团建创新实践。主动适应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新的劳动组合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团的组织设置进行大胆科学的改革和调整,继续巩固探索“4+Ⅹ”非公团建模式、“双建互联”乡镇团建模式、“121”村级团建模式,大力推动乡镇街道组织格局的创新,建立起灵活多样、动态开放的组织网络。二是进一步确立“大团建”的观念。发挥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探索建立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各类青年社团为外围的青少年组织体系,强化青少年社会组织参与和发展的新平台和新机制,将青年中的各种积极力量都纳入到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之中,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积极作用。三是推进团内民主建设。按照团章有关规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团内民主建设。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强团员对团的工作和事务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工作积极性。
三、以服务大局为重,提升贡献力工程
共青团工作贡献率是指共青团围绕党政中心开展工作所产生的效益量与开展工作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总量的比率。提升贡献力工程,就是要提高共青团服务大局的贡献率,就是要站位全局、服务中心,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中展现出无限生机和活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发挥人才优势在科学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开展“红领巾想象力工程”、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引导激励青少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实践中贡献聪明才智。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广泛开展农村青年科技特派员、组建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社联盟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围绕“六城联创”,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青少年积极参与卫生整治、健康教育青年志愿者集中行动、红领巾黑猫警长“手拉手 三个一”等创建活动,巩固“六城联创”创建成果。
2.发挥组织优势在促进和谐中体现新成效。以志愿帮扶促和谐,整合社会各类志愿服务力量,逐步建设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敬老、关爱农民工子女、扶贫救灾、旅游、环保、消防、卫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以文明创建促和谐,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发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和网络文化,大力倡树社会主义文明新风。以维护权益促和谐,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积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着力帮助解决进城务工青年、未成年人、残疾青年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四、以引导青年为本,深化凝聚力工程
一个社会的根本评价标准是生产力标准,一个组织的根本评价标准应该是凝聚力标准。
1.明确目标,思想凝聚实现有效影响。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根本价值在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要紧紧抓住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要契机,广泛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巨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引领青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将个人成长融入到魅力信阳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2.以人为本,服务凝聚提供有效帮助。为优秀青年提供发展性服务,通过进一步建立行业性、区域性青联组织团结凝聚各类优秀青年;通过评比表彰,提高优秀青年的社会美誉度;通过学习、培训等平台,增强他们的发展后劲。为弱势青少年提供保障性服务。持续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项行动,着力做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E+1家园”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温暖冬天 希望工程爱心大动员”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困难。大力加强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千千亿青年就业创业扶持计划”运作模式,充分发挥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作用,努力协调社会资源,协助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千方百计为广大青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创业指导。
3.与时俱进,科学方法深化实际效果。把握差异分类别。根据不同领域青年群体在职业背景、社会阅历、思维习惯、话语体系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划分为大中专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机关青年等不同类别,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引导。项目发展保持续。要把“凝聚力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作为一项事业来实施,用项目化管理的办法来开展,逐步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实现自我运行、持续发展,避免因共青团岗位流动较快造成工作不能有序衔接的弊端。融入时代彰特色。转变以往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工作方法,摒弃传统的行政化动员方式和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紧随时代潮流,善于把时尚元素注入到引导工作中来,用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创新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运用博客、微博客、飞信等青年喜欢的沟通方式去开展工作,使引导工作更加贴近青年,使“组织存在”和引导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