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就如何才能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市委书记王铁在日前召开的全市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给新闻工作者、各级领导干部支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贵在抓好“四个第一”,即要第一时间抓得早、第一现场抓得快、第一视角抓得特、第一力度抓得深。
所谓第一时间就是抓得早。新闻贵在新,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件。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除了内容要新鲜、有价值外,还要有时效性。“早”是新闻的价值,报道速度迟缓,“新闻”变成了“旧闻”,就会降低新闻的价值。
所谓第一现场就是抓得快。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因此,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尽快出现在第一现场,抓到最真实、最新鲜的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包括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多到基层的第一现场,多察民情、听民声、解民怨、暖民心;多走进基层,关注民生百态,反映百姓疾苦,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干农家活,深入田间地头,到工矿企业,走社区街道,进寻常百姓家,用火热的心、温暖的笔,感受和传递基层群众的欣喜和感动。
所谓第一视角就是抓得特。同样的新闻事实,宣传报道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宣传效果。我们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能从别人看来很普通的事情中,发现其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群众中去,不断创新新闻宣传思路,切实根据群众需求,提升新闻宣传的通俗化、地域化水平。只要我们善于抓住特别的视角,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就一定能够写出一篇篇反映他们心声的新闻作品,拍下一个个记录他们辛勤劳作的镜头和火热生活的照片。
所谓第一力度就是抓得深。新闻工作者应有三种眼光,即俯视的眼光、透视的眼光、环视的眼光。俯视的眼光,就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的大局观;透视的眼光,就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入思考的能力;环视的眼光,就是通过比较去抓住事件和人物的特点。这三种眼光,要求我们新闻宣传工作瞄准基层、贴近实际,理论有高度、思想有深度和主题有力度。主题的力度体现新闻宣传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对新闻报道特别是问题性报道、分析性报道,主题必须要有较强的力度和震撼力,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真实、准确;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和时代潮流,中肯、客观;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够震撼、感染、鼓舞人心。
抓好“四个第一”,要义是群众,抓手是大家,关键是领导。全市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和新闻工作者都要深刻领会抓好“四个第一”对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全市新闻宣传工作中去,齐心协力,共同把信阳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好,把信阳的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