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企业内部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和阻碍了粮食经济的发展。粮食企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理念落后,管理粗放,机制不活成为制约新县粮食经济发展的“瓶颈”。粮食企业只有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方法以及产业投向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增强粮食流通“主渠道”功能,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国家和地方粮食安全,最终实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2010年,根据县委总体要求,新县粮食局党委在全县粮食系统认真开展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干部队伍为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粮食工作实际,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加强企业发展步伐,按照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紧紧围绕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并逐步落实到位,实现新县粮食企业的战略调整和优化改造。以“有效构筑坚强组织堡垒,立足本职奋力创先争优,推动粮食经济科学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改革统揽粮食工作全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和粮食企业改革两促进,推动粮食经济科学发展。

优化布局、撤弱扶强。粮食部门经过几次改革后,粮食企业的主营业务依然是粮油购销没有变。但是,旧的粮食购销体制不适应市场改革的需要。粮食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包袱重,各自为战,无序竞争,不能发挥整体优势,必须对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大胆整合,再造重组。按照弃小保大、撤弱扶强的原则,依托国家、省级粮食储备库或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进行重组,重新组建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粮食购销企业。分期分批对那些地理位置偏远、仓容量小、经营难度大、成本高的小公司、小粮站、小门店该撤的撤,该并的并,使之彻底退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序列。2008年、2009年两年中,我们合理撤并6个乡镇粮食企业,2010年继续坚持资产重组,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整体置换吴陈河分公司,同时撤并3个基层分公司和2个县直企业单位,将全县23个粮食购销企业整合为11个,扩大了各企业的经营总量,规范了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各企业经济效益。

加强管理、放保结合。“放”就是放开搞活,给企业下放经营管理权,各粮食购销企业的粮食管理费收入除按比例提取老干部、下岗人员生活费外,全部由各企业自己支配,允许各购销企业根据效益情况自主确定在岗人员工资待遇,将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保”就是保留必要的政策性粮食购销业务和管理机构,管理国家、地方储备粮、托市粮。“保”的前提就是要加强管理,经过2008年经营管理改革后,基层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发挥,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针对改革所出现的新问题,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完善经营决策机制,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坚持“量入为出,收大于支”和企业负责人零负债移交的原则,增强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心,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在费用支出上实行民主监督、“三堂”会审,按季度通报费用开支情况,增强企业费用开支透明度。坚持用制度管粮、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确保全县粮食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2010年全县企业管理费同期相比下降21%,整合后有80%的粮食购销企业实现盈利。

盘活资产、扩大库容。在粮食市场全部放开的情况下,根据国家现行粮食政策和市场化运作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扩大库容,扩大粮食收储能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才能提高效益,不断发展壮大。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新县粮食局党委2008年开始在资金严重紧缺的情况下,集全县粮食系统之财力,采取职工集一点,企业筹一点,向外借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等办法,想方设法筹措资金1200万元,加强对全县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集中精力建大库,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公开、民主、透明地对闲置的资产进行处置变现,将有限的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建库上,用在企业发展上。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翻修改造标准化仓容3200万公斤,分别在1715省库、泗店国储库扩建库容4500万公斤。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企业的发展问题,2009年又在浒湾乡新征地60余亩,兴建成规模8800万公斤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并将该项目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十大民生项目。在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采取主体工程由施工单位垫资兴建,分年度付息的方式保证建库工作顺利进行。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筹集资金2600万元建成仓房四幢,仓容4400万公斤。完成了围墙、排水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电子磅、库区大门等配套设施建设。新仓房于2010年6月投入装粮,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新县仓容严重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企业增大收储费用300多万元。目前全县总仓容已达到16万吨,较2007年的仓容翻了两番,实现了科学储粮,安全储粮,为新县粮食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指导、服务“三农”。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我们在改革的实践中,把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督、行业指导和做好服务上来,理顺好政企关系,落实好政企责任。切实加强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发挥好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多元化主体入市收购,共同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切实把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农民增效。粮食收购既是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要求,又是粮食企业搞活经营的需要。国家的粮油价格优惠政策由粮食部门通过收储这个平台落实到千家万户。2010年,国家继续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但由于市场粮价大幅度提高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河南省在执行小麦最低收购政策上,时限较短,全县11个粮食收储企业严格按照《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住机遇,积极组织粮食收购,从启动收购预案,到中止收购时限,15天时间全县累计入库新小麦3063万公斤,并一次性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秋季稻谷收购,在国家最低收购政策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粮食部门想方设法自筹资金1000万元,自主经营,10天时间内,收购新稻谷650万公斤,由于夏秋两季收购工作抓得主动,抓得及时,发挥好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的惠农得到有效落实,实现了解决农民卖粮难题和企业增效的双赢。

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过程中,新县粮食局党委以创先争优为载体,紧密结合新县粮食部门工作实际开展活动,转变思想观念,明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推向深入,全县粮食系统经营总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继2009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全系统首次实现赢利之后,2010年,全系统再次实现赢利150万元,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初步扭转了困难被动局面,并为今后粮食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