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之中美如画卷的沙窝镇曾畈农民新村。

□魏多落 冯德平

位于两省四县八乡镇结合部的新县沙窝镇立足镇情,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发挥优势,坚持用试验区建设统揽镇域经济发展全局,坚持“八篇文章”一起写,使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截至目前,沙窝镇土地流转面积70457.84亩;新发生的流转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原有流转合同规范率达到100%;建成精品土地流转园3个;成立镇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小组。

创新金融投入体制机制。该镇规范运行现有的朴店村惠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市、县两级示范村全面创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该镇已注册农村资金互助社3家;全镇14个村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争取上级奖补资金68.87万元。

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新建土地流转面积8000亩以上的“新县新鑫农林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镇农户35%以上,合作社示范率达到100%;建设精品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全镇水稻保险面积8130亩。

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全镇新农保参保率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7%;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培训率达到100%,新建村卫生室使用率达到100%,基本设备完成率达到100%,县镇奖补资金兑现率达到100%;沙窝镇原有60张床位的中心敬老院1个,投资40万元的沙窝镇养老院汪冲村分院已完成主体建设。

创新人才投身试验区建设支持机制。该镇党委、镇政府继续大力实施“移民下山、兴商活镇、兴镇富民”战略,吸引山区富裕起来的群众向集镇和两线转移;大力发展兴盛钢构荚芯彩板厂、三爱富矿业有限公司、闽利石材厂、豫皖萤石加工厂、熊河源鑫石材工艺厂等非公有制民营企业,特别是“回归工程”大别山高产油茶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创新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机制。该镇一是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机制,着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沙窝镇历史文化悠久,红绿资源潜力丰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自然景观众多。境内有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宋冲古民居、紫龙潭、龙潭冲瀑布、白云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该镇积极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挖掘“红、绿”文化资源,积极建设白云新区游购一条街,叫响“白云”品牌,以白云山为中心,将其综合开发打造成风景名胜区。二是组建民间艺术团体。以杨畈村舞狮队为龙头,引导农民成立民间艺术团体,坚持经常性组织舞龙、玩狮、玩旱船、唱皮影等文化活动。这些文艺团体的成立不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吸引社会成功人士丁大宝在朴店村成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余万元;汪冲籍成功人士汪和光先生投资200余万元建设汪冲生态观光园,当地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建成白露河休闲公园。在特色文化产业方面,该镇茶文化厚重,“白云山”牌胡山茶在信阳茶文化节上连续3年荣获金奖。借助佛教、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制作佛教、道教祭祠用品“神香”并形成独特产业;此外,该镇还有吴湾村用传统工艺生产久负盛名的“吴湾粉条”,沙坪村“凤尾扫帚”,沙窝街道的“红灯笼”、“五毒”婴儿肚兜等。这些特色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实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对沙窝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该镇积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积极筹措资金25万元建成沙窝镇综合文化站,经常组织歌舞、体育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先后组建了熊河村图书室,沙坪、吴湾、罗汉、熊河、陈高山等村级文化大院,建成熊河村、吴湾村等文化广场3个、文化活动室15个、农家书屋2家,并积极筹措资金购买图书、桌椅板凳、娱乐器材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丰富了群众生活,提高了群众综合素质。在全镇14个行政村开通了农村远程教育网,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完成全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000多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利用文化站、村文化广场、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组织全镇中小学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和农民体育健身运动,使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创新城乡一体化建设机制。沙窝镇重新调整并完善了《沙窝镇村镇体系规划》、《沙窝镇村镇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一区四点”的新村建设构想,形成了以曾畈新村建设示范区为主干,吴湾新村、沙坪新村、杨畈新村、汪冲新村建设为支撑的新村建设格局。曾畈新村建设示范点位于镇区白露河以西、白云山麓,北依南信叶公路,南接106国道,规划建设面积590亩,总投资约3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为主干道及部分安置区建设。主干道规划总长度为2060米,宽30米,分为双向四车道,投资1.3亿元,可安排居户470户、商户350户。该项目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运作,7月底全线贯通,10月底完成路面硬化。二期工程为新村住居区,计划投入1.7亿元,主要包括12条次干道及车站、学校、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预计今年年底可动工,到2013年全部建成。该示范点建成后,可使镇区建设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14000余人,城镇化率达49%。

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机制。该镇在汪冲村建设党建示范点1个,做好市、县选派机关干部驻村工作的后续工作;同时全镇各村都能利用“4+2”工作法解决“一事一议”等涉农事务。

强化试验区建设保障机制。该镇一是成立组织。及时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产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开展日常工作,综合协调和指导沙窝镇试验区工作。二是召开会议,广泛宣传。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制作试验区宣传固定标语、悬挂过街横幅,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页,把宣传触角延伸到每个居民家庭和个人。三是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构建工作长效机制。为把试验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该镇组织专业人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原先相关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市级试验区示范村汪冲村实施方案》,成立了由13人组成的沙窝镇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并投资2万余元,为沙窝镇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配备了办公用房和办公桌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