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年终岁尾,各项检查工作又多了起来。作为抓工作落实的有效途径,检查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时下有些地方的检查却走了调、变了味。

一是检查前有假。有些检查者总是喜欢“人马未动,电话先行”,将检查的内容、标准、要求、时间告诉被检查单位。为了应付检查,被检查单位就兴师动众搞突击,来个“乔装打扮”,这样检查的结果自然双方满意。可检查人员一走,一切如故。

二是检查中有假。有些检查者工作作风不实,检查时“你说我听,你领我随,你指我看”,致使检查质量大打折扣,检查成了“简”查;有的检查者“嫌贫爱富”,专拣经济效益好的单位部门检查,进高档酒楼,入豪华舞厅,忘情吃喝,尽情享受,醉眼里看到的全是成绩和优点,检查成了“宴”收;还有些检查者在检查中对问题不说透,对责任不追究,使问题不了了之。

三是检查后有假。为奖优罚劣,检查结束总要评比。然而,一些检查在评优评先时,缺乏考评的硬性标准和可操作性机制,使检查考评流于形式。有的是凭“人缘”,使一些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多有“得罪人”者难以获得肯定和奖励;有的搞平均照顾,大家轮流当先进,谁也没意见;还有的甚至以被查单位的招待档次、礼品的厚薄来定夺名次。这样的检查考评结果,岂能令人信服?

如此“检查”,既影响年终检查效果,加重基层负担,又助长敷衍应付、弄虚作假习气,挫伤真抓实干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严重损害上级机关形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检查”难以发现真问题,检查看到的假现象、作出的不真实结论将影响和误导上级机关作出的相关决策。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务必对年终检查进行“打假”,让各项检查在务实、公正、廉洁、高效的前提下得以顺利开展。在这方面,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制订严格的检查制度,选派原则性强、作风正派、素质高、业务精的人员组成检查组,并对参加检查的人员约法三章,严加管理,打好防假“预防针”。同时深入基层做好对“检查者”的监督检查工作,如发现“造假”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读者:张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