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中国有句古训,叫做“民以食为天”,那意思说吃饭是老百姓天大的事。然而,当岁月进入到2010年以来,这个“天”却越来越高高在上了,而老百姓日益有了望而生畏的感觉,且对他们钟爱有加、必不可少的“天”有了“吃不起”的无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吃的东西都陶醉在一片“涨声”之中,都游戏在“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糖高宗”、“苹什么”、“姜你军”的舞台之上,都亢奋在通胀的大背景之下。于是,“吃不起”终于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信阳也不例外。据《信阳日报》记者报道,以前的胡辣汤是2元钱一碗,现在涨到了3元钱一碗;以前的鸡蛋灌饼是2元钱一个,现在变成了2.5元一个;烧饼以前是5角钱一个,现在则变成了7角钱一个。也有热干面、烧饼没涨价的,但是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这些早餐也都大大“缩水”了,很多人惊呼,再涨下去连早饭都吃不起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据记者调查分析,一是食品上游产品涨价。现在全国大米、面粉、食用油、鸡蛋、猪肉等的价格普遍上涨,也是形成下游终端产品涨价的必然结果。二是一些摊主小贩打着物价上涨的旗号趁机捞钱。在我市,虽然物价上涨了不少,但是,食品的原材料方面并没有像那些摊主、小贩说的涨幅那么大,一碗3元钱的热干面涨1元钱,涨幅达到了30%,2元钱一碗的胡辣汤涨到3元钱一碗,涨幅达到50%。此等涨价,确实有点离谱。
据商务部监测,今年7月份蔬菜价格同比上涨49.7%,鸡蛋价格同比上涨9.3%,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如此一来,老百姓的“菜篮子”似乎越拎越沉了。即使是这样,作为三线城市,我市的蔬菜、食品价格也不应该如此飞涨。
看来,关注城市低收入人群,防止“米袋子”、“菜篮子”价格过快上涨,是该拿出一定的措施,并该好好管一管了。要知道,“菜篮子”虽小,意义却不小。从宏观层面看,若任由菜价上涨,今年全年CPI涨幅控制在3%以下的目标将很难达到;从民生层面看,菜价大涨,将使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居民生活压力大增。怎么管?这让笔者想起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个词——“菜篮子工程”。当时,为了解决居民吃菜难、菜价贵的问题,“书记菜场问菜价”,“市长冒雨访菜园”,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确实下了大力气。那时抓“菜篮子工程”,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生产,建立并完善市郊蔬菜基地;二是流通,如今很时髦的“绿色通道”一词,也是随着“菜篮子工程”叫响的。20多年来,城镇居民的餐桌变得如此丰盛,“菜篮子工程”功不可没。因此,今天有必要重提“菜篮子工程”,各级政府要像重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一样重视“菜篮子工程”,蚕食蔬菜基地的现象必须遏制,蔬菜流通的“绿色通道”要完全打通,蔬菜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切实解决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菜贵、“吃不起”的问题。
“物价高,物价涨,工资跟不上物价涨……”一首由《中国话》改编而来的《中国价》近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个民间歌谣实在不能再流传下去啦。因为,“吃不起”会影响民生,影响和谐,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千万不要让老百姓当了“房奴”,再当“菜奴”、“饭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