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上石桥高中 郑向东

总忘不了两年前,那个正月里的下午,尽管寒气未消,却也感觉到春的气息。太阳懒懒地斜挂在树梢上,笑眯眯地望着世间的一片欢腾,把红红的对联照得熠熠发光。

家里又来了好多客人。刚吃完饭,大家就搬出凳子坐在小院里,手里端杯热茶拉家常,有说有笑地煞是悠闲。

正在这时,从门口闪进一男一女两个人,穿着很朴素。男的拿着一把二胡,女的背着一个手缝的布袋,大约有三十岁吧。女的一身土布衣裳衬着她高大却瘦削的身材,古铜色的脸上刻着一路的风尘与疲惫。这种场面我见得多了,他们就是靠在正月里挨家挨户地“唱歌”赚钱。而且,与其说是唱歌,不如说是“念白”,干巴巴的。我用有些鄙夷的眼神打量着他们。

没等爸爸开口,他们就先唱起来了,是那首老歌《中华民谣》,是那女人唱的,不敢奢求她的嗓音有多迷人,但大家都静下来欣赏起来。一曲唱完了,大家都说唱得不错,我想想那低沉的二胡声,那普通的歌声,有些诧异。我稍稍转了一下身,竟看见爸爸搬来两个凳子让他俩坐下,说他俩唱得真好听,再唱一遍给大家听听……

我看到那男人很拘束,那女人也不知所措,但我捕捉到他们脸上同时流露出的欣喜与自豪。不知这一路上,他们遭受了多少像我这样的白眼、不屑一顾和无动于衷!短短的几分钟我似乎读懂了他们的艰辛!

他们唱了,而且唱得更卖力,尽管仍是没有特色的歌喉和单调的二胡声……

事情已过两年了,那两位“民间歌手”的面貌已经日渐模糊,但那二胡声和歌声却总是时时回旋在耳旁。我时常想,在这个日渐生疏的世界里,我们欣赏着寒梅的孤傲,欣赏着苍松的挺拔,欣赏着春草的不屈,欣赏着牡丹的高贵,但我们在欣赏别人时,为什么总要带上世俗的偏见呢?

是真的视而不见吗?我倒觉得是利己思想让我们不得不时刻围绕着自己旋转,高贵的虚荣心让我们不得不戴上冷漠的面纱。这就是文明的产物?舞台下的寂静?做好事后的讥讽?成功后的猜疑?

想象着雷动的舞台,拍红的手掌,欢呼着的叫好声,无意间想起那个正月,那一对夫妻走后,爸爸对我说:“正月里,图个吉利!”不可悲吗?

一位名人曾说过,“欣赏别人是一门艺术,为别人喝彩是一种品德!”何不在滚滚的人流中,多给别人一些喝彩 ,多给别人一些掌声呢?

(指导老师:商城县上石桥高中 王 彦)